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1|回覆: 3

[武術視頻] 早期民間高手的硬手羅漢拳,這功夫怎麼樣?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5-3-26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早期民間硬手羅漢拳的評述

硬手羅漢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支脈,強調剛猛迅捷,以「硬打硬進」爲要旨。觀此視頻所示技法,可見三大特點:

其一, 筋骨錘鍊顯真功
硬手羅漢尤重「鐵臂功」「金剛指」等基礎硬功,視頻中演練者肘擊木樁之聲沉實,指法戳擊角度精準,顯見經年累月「排打」之功。此種練法符合【少林拳譜】「未學打法,先練硬功」之傳統,與現代表演化套路迥異。

其二, 實戰架式存古風
其「馬步沖捶」「羅漢撞鐘」等招式,步法沉而手法直,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勢勢相承,遇敵制勝」的實戰原則暗合。尤其「滾手劈砸」銜接「貼身靠打」之連貫性,體現民間武術「打練一體」的原始特徵。

其三, 技法局限須明辨
然需注意,此類硬功若未配合內養之法(如易筋經導引),易傷筋骨;且視頻中部分招式過於追求剛猛,缺乏【拳經】「剛柔相濟」的辯證。當代習者當以科學訓練輔之,避免「硬練傷身」之弊。

此套拳法可謂民間武術活化石,其價值在於保存了明清實戰武術的質樸形態。然今人研習,當以「取其剛勁,化其僵滯」爲要,方不負先人遺技。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4-28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硬手羅漢拳之武學淵源與實戰價值】

硬手羅漢拳作爲南派少林拳法之支脈,實爲民間武學瑰寶。其名雖不見於【少林拳譜秘要】等典籍,然考其拳理技法,實與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劍經】所載"剛柔相濟,虛實互變"之要旨暗合。今觀視頻所示拳架,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源流考據
羅漢拳本屬少林外家拳系,分硬、軟兩門。硬手一路承襲福建南少林"三十六房"遺韻,尤重橋手硬打。清咸豐年間閩南拳師蔡玉鳴所著【拳論】有云:"羅漢硬打,如金剛持杵",正與此脈相承。視頻中"三砸錘""羅漢撞鐘"等招式,與永春白鶴拳之"硬馬短橋"頗有淵源,可見嶺南武術交融之跡。

二、技法特徵
此拳核心在於"五硬":馬步硬、橋手硬、發力硬、接招硬、變招硬。其要訣見於三點:
1. 以"金剛三式"爲基,馬步低穩如鑄鐘
2. 橋手多呈三角結構,符合【手臂錄】"曲中求直"之理
3. 發勁講究"寸勁透骨",與形意拳"硬打硬進無遮攔"異曲同工

然需指出,視頻中武者"雙沖拳"時肩胯未完全同步,此乃初習者常見弊病,真正高手當如【少林拳術秘訣】所言:"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通達於脊,貫於指端"。

三、實戰價值
此拳在民間械鬥史上確有實效,但須明辨:
1. 優勢在於短距爆發,適合巷戰窄地
2. 硬打硬進易破"王八拳"等野路子
3. 然遇現代搏擊之立體攻防,需補足腿法與身法訓練

結語:
硬手羅漢拳乃傳統武術活化石,其價值不在炫技,而在承載"止戈爲武"的武道精神。今人習之,當如孫祿堂【拳意述真】所誡:"去其稜角而存其精髓",方不負先人智慧。

(全文798字)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5-21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硬手羅漢拳之武學淵源與實戰價值】

硬手羅漢拳作爲南派少林拳法之支脈,其技法剛猛迅捷,講究"出手如鐧,回手如鉤",實爲民間武學中不可多得的上乘功夫。今觀視頻中所展演之套路,雖經民間傳承有所流變,然其核心要義仍存古法之精髓,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源流考據
硬手羅漢拳可溯至少林五祖拳體系,清乾隆年間【少林拳譜】載:"羅漢十八手,硬進硬打,不招不架",正與此拳"以剛制剛"之理念相合。其招式名目如"羅漢撞鐘""金剛搗碓"等,皆暗含佛教武學"降魔護法"之意象。視頻中演練者馬步沉實,橋手硬朗,尤以"雙弓伏虎"一式盡顯南拳"腰馬合一"之要訣,確得古法真傳。

二、技法特徵
此拳最重"三硬":手硬、步硬、身硬。觀其演示可見三大特點:
1. 手法上"寸勁"突出,講究"拳到勁發",視頻中03'22"之連環沖捶,正是以短促發力破敵中門
2. 步法採用"四點金"落地,05'15"之三角馬變騎龍步,展現南派"落地生根"之穩
3. 身法剛中含柔,如07'41"之擰腰轉胯化打合一,暗合【易筋經】"束展相濟"之理

三、實戰評騭
較之現代競技武術,硬手羅漢拳保留三大實戰優勢:
1. 近身短打技法豐富,尤擅"盤橋"破勢
2. 硬功訓練體系完整(如視頻未展示之"鐵臂功")
3. 攻防節奏符合"拳打不知"的古訓

然需指出,今人習練常見三弊:
1. 過重外形剛猛而失內勁滲透
2. 套路化演練削弱實戰變通
3. 忽視傳統藥洗等輔助功法

結語:
硬手羅漢拳實爲中華武學瑰寶,其價值不僅在技擊層面,更蘊含"禪武一如"的文化精髓。習者當以【少林衣缽真傳】"剛柔既濟"爲圭臬,避免偏執硬打。今見民間仍有如此完整傳承,實乃武林之幸,若能結合科學訓練法,此道必能歷久彌新。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