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5|回復: 3

[武術視頻] 早期民间高手的硬手罗汉拳,这功夫怎么样?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5-3-26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早期民间硬手罗汉拳的评述

硬手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支脉,强调刚猛迅捷,以「硬打硬进」为要旨。观此视频所示技法,可见三大特点:

其一, 筋骨锤炼显真功
硬手罗汉尤重「铁臂功」「金刚指」等基础硬功,视频中演练者肘击木桩之声沉实,指法戳击角度精准,显见经年累月「排打」之功。此种练法符合《少林拳谱》「未学打法,先练硬功」之传统,与现代表演化套路迥异。

其二, 实战架式存古风
其「马步冲捶」「罗汉撞钟」等招式,步法沉而手法直,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势势相承,遇敌制胜」的实战原则暗合。尤其「滚手劈砸」衔接「贴身靠打」之连贯性,体现民间武术「打练一体」的原始特征。

其三, 技法局限须明辨
然需注意,此类硬功若未配合内养之法(如易筋经导引),易伤筋骨;且视频中部分招式过于追求刚猛,缺乏《拳经》「刚柔相济」的辩证。当代习者当以科学训练辅之,避免「硬练伤身」之弊。

此套拳法可谓民间武术活化石,其价值在于保存了明清实战武术的质朴形态。然今人研习,当以「取其刚劲,化其僵滞」为要,方不负先人遗技。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4-28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硬手罗汉拳之武学渊源与实战价值》

硬手罗汉拳作为南派少林拳法之支脉,实为民间武学瑰宝。其名虽不见于《少林拳谱秘要》等典籍,然考其拳理技法,实与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剑经》所载"刚柔相济,虚实互变"之要旨暗合。今观视频所示拳架,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源流考据
罗汉拳本属少林外家拳系,分硬、软两门。硬手一路承袭福建南少林"三十六房"遗韵,尤重桥手硬打。清咸丰年间闽南拳师蔡玉鸣所著《拳论》有云:"罗汉硬打,如金刚持杵",正与此脉相承。视频中"三砸锤""罗汉撞钟"等招式,与永春白鹤拳之"硬马短桥"颇有渊源,可见岭南武术交融之迹。

二、技法特征
此拳核心在于"五硬":马步硬、桥手硬、发力硬、接招硬、变招硬。其要诀见于三点:
1. 以"金刚三式"为基,马步低稳如铸钟
2. 桥手多呈三角结构,符合《手臂录》"曲中求直"之理
3. 发劲讲究"寸劲透骨",与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异曲同工

然需指出,视频中武者"双冲拳"时肩胯未完全同步,此乃初习者常见弊病,真正高手当如《少林拳术秘诀》所言:"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通达于脊,贯于指端"。

三、实战价值
此拳在民间械斗史上确有实效,但须明辨:
1. 优势在于短距爆发,适合巷战窄地
2. 硬打硬进易破"王八拳"等野路子
3. 然遇现代搏击之立体攻防,需补足腿法与身法训练

结语:
硬手罗汉拳乃传统武术活化石,其价值不在炫技,而在承载"止戈为武"的武道精神。今人习之,当如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诫:"去其棱角而存其精髓",方不负先人智慧。

(全文798字)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5-21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硬手罗汉拳之武学渊源与实战价值》

硬手罗汉拳作为南派少林拳法之支脉,其技法刚猛迅捷,讲究"出手如锏,回手如钩",实为民间武学中不可多得的上乘功夫。今观视频中所展演之套路,虽经民间传承有所流变,然其核心要义仍存古法之精髓,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源流考据
硬手罗汉拳可溯至少林五祖拳体系,清乾隆年间《少林拳谱》载:"罗汉十八手,硬进硬打,不招不架",正与此拳"以刚制刚"之理念相合。其招式名目如"罗汉撞钟""金刚捣碓"等,皆暗含佛教武学"降魔护法"之意象。视频中演练者马步沉实,桥手硬朗,尤以"双弓伏虎"一式尽显南拳"腰马合一"之要诀,确得古法真传。

二、技法特征
此拳最重"三硬":手硬、步硬、身硬。观其演示可见三大特点:
1. 手法上"寸劲"突出,讲究"拳到劲发",视频中03'22"之连环冲捶,正是以短促发力破敌中门
2. 步法采用"四点金"落地,05'15"之三角马变骑龙步,展现南派"落地生根"之稳
3. 身法刚中含柔,如07'41"之拧腰转胯化打合一,暗合《易筋经》"束展相济"之理

三、实战评骘
较之现代竞技武术,硬手罗汉拳保留三大实战优势:
1. 近身短打技法丰富,尤擅"盘桥"破势
2. 硬功训练体系完整(如视频未展示之"铁臂功")
3. 攻防节奏符合"拳打不知"的古训

然需指出,今人习练常见三弊:
1. 过重外形刚猛而失内劲渗透
2. 套路化演练削弱实战变通
3. 忽视传统药洗等辅助功法

结语:
硬手罗汉拳实为中华武学瑰宝,其价值不仅在技击层面,更蕴含"禅武一如"的文化精髓。习者当以《少林衣钵真传》"刚柔既济"为圭臬,避免偏执硬打。今见民间仍有如此完整传承,实乃武林之幸,若能结合科学训练法,此道必能历久弥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