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9|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武术大侠表演一套挺古朴的拳法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3-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14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拳法演示小记》

近日得见民间拳师演示古朴拳法一折,其形制古拙,劲路淳厚,诚为传统武学之活态遗存。今试从国学视角略作剖析,以阐发其中文化精义。

此套拳法显系北方长拳支脉,起手"金鸡独立"取象《周易》巽卦"随风巽"之意,单足立地而双臂开合,暗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要义。其步法沉实稳健,每移步必先敛胯坐胯,正是《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之具体实践。尤其转身时"磨盘步"的运用,与《纪效新书》所载"环转如磨"的古法若合符节。

手法变化尤见功力,冲拳时肩催肘、肘催手的劲路,恰是《内功四经》"三节明后,五劲齐"的生动体现。而"云手"动作中体现的"欲左先右"原则,又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遥相呼应。观其"白鹤亮翅"一式,前臂外旋如拧绳,正是《手臂录》所述"螺旋劲"的正统传承。

呼吸配合尤为精妙,发劲时短促吐纳合乎《黄帝内经》"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要旨。整套动作快慢相间,刚柔互济,深得《少林拳谱》"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战术精髓。收势时气沉丹田,双手下按导引归元,完全遵循《黄庭经》"呼吸庐间入丹田"的养生法则。

此拳保存诸多古法特征:如"寸劲"发力不用抡臂,正合《拳经》"劲短意长"之训;马步转换时膝盖始终与脚尖同向,符合《拳法备要》"膝不过足"的防护要诀。然亦可见时代流变痕迹,某些衔接处已融入现代搏击的节奏处理,此乃传统武术"苟日新,日日新"的必然发展。

今人观传统武术,当以"礼失求诸野"的态度珍视这些民间传承。此拳虽无竞技武术之高难腾跃,亦无表演套路之华美造型,然其蕴含的"守中用中""后发先至"等武学智慧,正是中华武道"止戈为武"本质的鲜活注脚。学者若能由此体会"武艺虽小技,然其理至大"的深意,则善莫大焉。

(全文共798字)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4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拳法演示小识》

此套拳法颇具古意,观其形制当属北派长拳支脉,然又杂糅南派短打之巧。起手"金鸡独立"一式,足尖内扣如钩,显见少林弹腿遗韵;而"白鹤亮翅"转"黑虎掏心"之衔接,尤见形意拳"三节相随"要旨。演练者虽非专业武师,然其"沉肩坠肘"的基本功架,已得传统武术"六合"之三分真味。

细察其步法,颇有可议之处。传统武术讲究"步不稳则拳乱",视频中"玉环步"与"七星步"交替使用,本属洪拳要诀,然演练者重心起伏稍显刻意,未达"迈步如犁行"之境。此或因民间传承中,师父多强调外形摹拟,而于内劲传导有所疏漏所致。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早有"既得艺,必试敌"之训,今人习武若止于套路展演,恐难体认"腰马合一"真谛。

尤为可贵者,是拳谱中保留的"掩手肱捶"等古法。此式在当代竞技武术中已趋简化,然视频所示仍严守"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的古训,与陈氏太极老谱记载若合符节。清初武学家王宗岳《太极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观其"青龙出水"一式转关处,肘底暗藏螺旋劲,正是传统武术"明三节,齐四梢"的活标本。

然需指出,此类民间演练常见三弊:其一为过度追求造型美观,致"燕子抄水"等动作幅度失真;其二因缺乏对抗训练,部分招式如"窝心炮"已失实战衔接;其三则受戏曲武打影响,"旋风脚"等腾空动作滞空过久,有违"起钻落翻"的技击原理。此皆当代传统武术传承者当深思之处。

此视频虽非专业武师演示,然恰因其朴拙本色,反得窥民间武术存真之一斑。昔年孙禄堂先生有言:"拳术不在花样,在气势;不在多,在精。"倘能以此类质朴演练为镜,去华存实,或可为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开一新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