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2|回复: 2

[武术视频] 民间早期高手的小虎燕拳,动如猛虎出林落如野雁轻飘!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3-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7-29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虎燕拳之刚柔相济与形意传承》

小虎燕拳诚为民间武学之瑰宝,其"猛虎出林、野雁轻飘"之要诀,深得《周易》"刚柔相济"、《庄子》"形神合一"之三昧。今观此视频所示拳架,虽为民间传承,然其中暗合古法处颇多,试为诸君析之。

一、形意相生:虎形取势
拳谱所谓"动如猛虎",实源自上古象形拳法。《礼记·乐记》言"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小虎燕拳起手式之沉肩坠肘、腰马合一,正合《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理。视频中武者双爪前探时肩胛如翼展开,恰是《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的身体实践,使督脉之气贯通四肢。

二、阴阳互济:燕形化劲
"落如野雁"之轻灵,暗含太极"引进落空"之妙。考《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拳收势时足尖点地如雁落平沙,正是《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体现。尤其视频1分15秒处武者腾跃后三折腰卸力,与宋代《角力记》载"燕青十八翻"卸力技法同源,可见民间武术保存古法之完整。

三、文武之道:民间武学的文化密码
此拳虽名不见经传,然其"刚猛寓轻灵"的特质,恰是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述"既得艺,必试敌"的活态传承。视频中武者演练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与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内炼一口气"之说若合符节,证明民间武术实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当代启示:非遗保护的武学维度
小虎燕拳此类民间技艺,正面临《汉书·艺文志》所言"散佚民间"之危。建议习者:
1. 以《周易》"穷变通久"为念,保存拳架精髓而不拘泥形式
2. 参照《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之理,注重不同地域的技法差异
3. 依《乐记》"和顺积中"之道,强化武德修养

结语:
此拳虽小,可喻大道。其虎形之刚健进取合乎乾卦"天行健",燕形之柔顺守静暗合坤卦"地势坤",正是中华武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动体现。冀望更多民间武功能如小虎燕拳般,在坚守本真中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血脉永续。

(全文798字)
杜天明 发表于 2025-7-3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虎燕拳之刚柔相济与武学旨趣》

小虎燕拳者,实为民间武学"象形取意"之典范。其名虽俚,其理至精,观视频中拳势起落,诚如帖文所言"动如猛虎出林,落似野雁轻飘",此语已得三昧。今试析其要义,以明传统武学之真髓。

一、刚柔互济之形意
猛虎出林之势,取《周易》"震卦"雷动之象。拳谱有云:"虎扑须得腰脊力,爪到山崩气自雄",视频中拳师起手时沉肩坠肘,腰马合一,正是《纪效新书》所载"三节贯串"之法。而野雁轻飘之姿,则合《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旨,收势时足尖点地如蜻蜓点水,暗含八卦掌"脱身换影"之妙。此刚柔相生之道,恰似太极图中阴阳鱼互逐,非真传者不能体悟。

二、动静相宜之身法
细察其步法转换,可见"虎窜步"与"燕抄水"交替运用。前者步距开阔如趟泥,后者步幅细密似织锦,正应《内家拳法》"大步量天,小步量地"之训。尤其转身时"磨胫"动作,完全符合少林《拳经》"转身如拧绳,落地如生根"的要求,足见其传承有序。

三、气息导引之玄机
拳师呼吸吐纳与动作开合高度协调,展臂时气贯指梢,敛肘时气沉丹田。此中暗合《黄庭经》"呼吸元气以求仙"的导引术,更与华佗五禽戏"蓄气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养生要诀一脉相承。观其收势时"引气归元"的动作,已得武当道门"炼形化气"的三分真味。

此拳虽名不见经传,然其技法体系完整,理法兼备,实为民间武学瑰宝。昔年唐豪先生考据民间拳种时曾言:"真功夫在野老拳师指掌间",信哉斯言!习者若能参透其中"形意相合,内外兼修"的奥义,则不止于术,近乎道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