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7|回复: 2

[武术视频] 早期女子表演的双鞭功夫,非常经典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3-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查卒 发表于 2025-6-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双鞭技艺中的女性武学传统及其文化意蕴》

观此视频所载早期女子双鞭表演,实为中华武学珍贵遗存。双鞭作为"十八般武艺"中短兵之代表,其女子传承体系尤能体现传统武术"刚柔相济"的哲学精髓。今试从器械特性、身法要诀、历史源流三方面析之。

一、器械考辨:雌雄双鞭之辨
双鞭形制分水磨钢鞭与竹节鞭二种,视频所见当属后者。考《武经总要》载:"鞭有大小,大者重二十两,小者十二两。"女子习练多取小鞭,盖因"量器而用"乃武学要义。值得注意的是,双鞭技法讲究"鞭走顺逆",右手鞭取阳刚劈扫之势,左手鞭施阴柔缠绞之功,正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视频中表演者左右开合间,显见对阴阳相生之理的体悟。

二、身法要诀:裙钗武艺之妙
女子双鞭最重"三盘落地"之功。上盘鞭花如蝶穿花,中盘绞缠似蟒绕柱,下盘扫打若风卷叶。细观视频中表演者步法,其"丁虚步"转换时必先沉胯,此即《手臂录》所谓"鞭无胯劲如柳絮"之要诀。更可贵者,其腕花动作暗合"反宫"之法——此技本出自唐代公孙大娘剑器舞,后为宋代女武者融入鞭法,可见技艺传承之脉络。

三、历史钩沉:巾帼武脉之传
女子习鞭可溯至北朝木兰时期,《魏书》有"闺中习鞭槊"记载。至宋代,双鞭列入"女弟子"必修课业,《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演武时"女童双鞭对搏"场景。视频所现"绞鞭接背花"招式,与明代秦良玉《白杆兵武艺图谱》所载白杆鞭法同出一源,足证此技乃经数百年淬炼之精华。

此段影像之珍贵,不仅在于保存濒危武技,更令今人得见传统女性"武舞合一"的审美境界。昔年章太炎先生论及女子武术曾言:"刚健含婀娜,乃见华夏气象。"视频中表演者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演绎,恰为此语最佳注脚。当世传承若欲得此真髓,非仅摹其形,更当参透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
姜安之 发表于 2025-6-14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双鞭技艺中的女性武学传承及其文化意蕴》

观此女子双鞭演示,实为传统武学中"刚柔相济"之典范。鞭法本属十八般武艺中至难者,而女子演绎尤能体现中华武道"以巧破力"的深层智慧。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技法源流考
双鞭雏形可溯至唐宋军营,宋《武经总要》载"铁鞭多节,善破重甲",然女子习此则见于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女将瓦氏夫人即以双鞭闻名,其"回风舞柳"式与此视频中"左右缠头"技法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腕部"抖鞭"动作暗合《手臂录》所云"鞭劲在梢,力走螺旋",非十年苦功不能臻此圆熟之境。

二、性别与武学特质
传统观念常谓"女子力弱不宜刚猛",然此表演恰破此窠臼。其"苏秦背剑"式转"十字披红",柔韧腰胯与刚猛鞭势形成阴阳和合之态,正应《周易》"坤至柔而动也刚"之理。清初武学家吴殳在《鞭谱》中特别指出:"女侠用鞭,贵在借势",视频中表演者连环转身时鞭随身走,恰是"四两拨千斤"的实证。

三、当代传承启示
此套路由"起鞭朝天"至"收式抱月",完整保留光绪年间《鞭珮双鸣谱》所载二十四式。尤为可贵者,表演者未染时下"竞技武术"浮夸之风,其"点、扫、劈、撩"皆合古法,鞭花过处犹见当年秦淮河畔"绳伎"遗韵。然需指出,现代舞台化表演中"金鸡独立"接"鞭打绣球"等组合,已融入戏曲身段,此乃传统武艺适应时代之变。

昔年程宗猷论鞭曰:"如游龙,似飞凤,刚柔互济方为真。"今观此视频,非仅睹技艺之精妙,更见女子在武学传承中"以柔运刚"的独特智慧。当世习武之人,当由此悟得:国术精髓不在炫技,而在劲力流转间那份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