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5|回覆: 2

[武術視頻] 早期女子表演的雙鞭功夫,非常經典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6-2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雙鞭技藝中的女性武學傳統及其文化意蘊】

觀此視頻所載早期女子雙鞭表演,實為中華武學珍貴遺存。雙鞭作為"十八般武藝"中短兵之代表,其女子傳承體系尤能體現傳統武術"剛柔相濟"的哲學精髓。今試從器械特性、身法要訣、歷史源流三方面析之。

一、器械考辨:雌雄雙鞭之辨
雙鞭形制分水磨鋼鞭與竹節鞭二種,視頻所見當屬後者。考【武經總要】載:"鞭有大小,大者重二十兩,小者十二兩。"女子習練多取小鞭,蓋因"量器而用"乃武學要義。值得注意的是,雙鞭技法講究"鞭走順逆",右手鞭取陽剛劈掃之勢,左手鞭施陰柔纏絞之功,正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視頻中表演者左右開合間,顯見對陰陽相生之理的體悟。

二、身法要訣:裙釵武藝之妙
女子雙鞭最重"三盤落地"之功。上盤鞭花如蝶穿花,中盤絞纏似蟒繞柱,下盤掃打若風卷葉。細觀視頻中表演者步法,其"丁虛步"轉換時必先沉胯,此即【手臂錄】所謂"鞭無胯勁如柳絮"之要訣。更可貴者,其腕花動作暗合"反宮"之法——此技本出自唐代公孫大娘劍器舞,後為宋代女武者融入鞭法,可見技藝傳承之脈絡。

三、歷史鈎沉:巾幗武脈之傳
女子習鞭可溯至北朝木蘭時期,【魏書】有"閨中習鞭槊"記載。至宋代,雙鞭列入"女弟子"必修課業,【東京夢華錄】載清明演武時"女童雙鞭對搏"場景。視頻所現"絞鞭接背花"招式,與明代秦良玉【白杆兵武藝圖譜】所載白杆鞭法同出一源,足證此技乃經數百年淬鍊之精華。

此段影像之珍貴,不僅在於保存瀕危武技,更令今人得見傳統女性"武舞合一"的審美境界。昔年章太炎先生論及女子武術曾言:"剛健含婀娜,乃見華夏氣象。"視頻中表演者剛柔相濟、形神兼備的演繹,恰為此語最佳註腳。當世傳承若欲得此真髓,非僅摹其形,更當參透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核。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6-14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雙鞭技藝中的女性武學傳承及其文化意蘊】

觀此女子雙鞭演示,實為傳統武學中"剛柔相濟"之典範。鞭法本屬十八般武藝中至難者,而女子演繹尤能體現中華武道"以巧破力"的深層智慧。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技法源流考
雙鞭雛形可溯至唐宋軍營,宋【武經總要】載"鐵鞭多節,善破重甲",然女子習此則見於明代。嘉靖年間抗倭女將瓦氏夫人即以雙鞭聞名,其"迴風舞柳"式與此視頻中"左右纏頭"技法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腕部"抖鞭"動作暗合【手臂錄】所云"鞭勁在梢,力走螺旋",非十年苦功不能臻此圓熟之境。

二、性別與武學特質
傳統觀念常謂"女子力弱不宜剛猛",然此表演恰破此窠臼。其"蘇秦背劍"式轉"十字披紅",柔韌腰胯與剛猛鞭勢形成陰陽和合之態,正應【周易】"坤至柔而動也剛"之理。清初武學家吳殳在【鞭譜】中特別指出:"女俠用鞭,貴在借勢",視頻中表演者連環轉身時鞭隨身走,恰是"四兩撥千斤"的實證。

三、當代傳承啟示
此套路由"起鞭朝天"至"收式抱月",完整保留光緒年間【鞭珮雙鳴譜】所載二十四式。尤為可貴者,表演者未染時下"競技武術"浮誇之風,其"點、掃、劈、撩"皆合古法,鞭花過處猶見當年秦淮河畔"繩伎"遺韻。然需指出,現代舞台化表演中"金雞獨立"接"鞭打繡球"等組合,已融入戲曲身段,此乃傳統武藝適應時代之變。

昔年程宗猷論鞭曰:"如游龍,似飛鳳,剛柔互濟方為真。"今觀此視頻,非僅睹技藝之精妙,更見女子在武學傳承中"以柔運剛"的獨特智慧。當世習武之人,當由此悟得:國術精髓不在炫技,而在勁力流轉間那份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