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0|回复: 1

[考古方法与思路]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

[复制链接]
中国考古网 发表于 2018-2-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224e8b6d99ca5c68a8bc8e899b9efb2.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bc737db1f53b1cb401334437eb02751.jpg

9e8482288f890c388b1696a1e0220018.jpg

全文阅读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黄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7年第6期)


易栀 发表于 2025-4-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笔谈》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谱系与纹饰考源

青铜器上的神面纹作为商周礼器装饰的核心母题,其工艺传承与图像演变实为理解上古宗教观念与技艺传播的关键锁钥。本文拟从铸造工艺与纹样谱系双重维度,梳理现有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文化脉络。

一、范铸技术中的神面呈现
晚商至西周早期的神面纹多采用复合陶范法成型,安阳殷墟出土的牛方鼎、鹿方鼎等器例显示,双目凸起的立体效果通过内范减地与外范浮雕的配合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岗期青铜器上已出现以阴线勾勒的简化神面,暗示着从平面线刻到三维浮雕的技术演进。周原遗址发现的陶范残件证实,西周中期发展出"分模合范"工艺,使神面纹的对称性达到新高度,这种标准化生产与礼制深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二、纹样源流的考古学观察
神面纹的谱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兽面造型。良渚文化玉琮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与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形器的抽象纹饰,共同构成青铜神面纹的史前原型。商代神面纹的"臣"字目、卷角等要素,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上已见雏形。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的虎形神面与黄河流域的龙形神面存在地域差异,这种分化到西周中期逐渐融合,形成《考工记》所载"饕餮纹"的规范样式。

三、宗教功能的图像学阐释
神面纹的演变折射出祭祀观念的转型。商代晚期的完整兽面多铸于器腹,体现"饮食通神"的祭祀功能;西周中期出现的分解式神面(如仅表现双目或角部),则暗示礼器从祭器向礼器的功能转化。宝鸡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神面纹与凤鸟纹的组合布局,直观反映了周人"天命观"对商代宗教图像的改造。

当前考古发现表明,神面纹的传播存在"多点互动"现象。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冶金考古与纹饰数据库的整合分析,特别注意长江中游地区青铜器神面纹的区域特征。唯有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方能真正解开这些沉默青铜器背后的文明密码。

(本文观点基于2017年江汉考古刊发成果,特此说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