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1|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寶馬城金代遺址所見壘脊瓦及其相關問題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3-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ae34b96c08ab43158821ca448d6afdb.jpg

————————————————————————————————————
4e5d330d0aacc8f88c26b7f52dbb8932.jpg

c703b8f004c807380cb9c1a03cfbb5f5.jpg


全文閱讀

寶馬城金代遺址所見壘脊瓦及其相關問題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子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俊傑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原文刊於:【考古】2017年第12期)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6-1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寶馬城金代遺址壘脊瓦的學術評議

吉林寶馬城遺址出土的金代壘脊瓦,爲研究12-13世紀東北地區建築技藝與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本文試從形制特徵、工藝源流及歷史語境三個維度略陳管見。

一、形制特徵的技術解析
遺址所見筒瓦式壘脊瓦,其顯著特徵在於瓦體尾端模壓出連續凸棱,形成疊壓咬合結構。此種設計絕非單純裝飾,實爲增強屋面抗風壓性能的匠心之舉。通過凸棱的機械咬合,可有效防止北方季風環境下瓦件滑移,較之傳統泥漿粘接更爲耐久。值得注意的是,瓦體凸棱採用內凹模製法,與同期山西地區金墓出土瓦作工藝高度相似,暗示著匠作體系的跨區域傳播。

二、工藝傳統的源流考辨
此類壘脊瓦在【營造法式】中未見明確記載,然其技術內核實承遼代"壓脊瓦"傳統發展而來。遼中京遺址出土的契丹時期瓦作已見初步疊壓結構,金代工匠在此基礎上進行力學優化:一方面增大凸棱傾角至45度,提升縱向約束力;另一方面採用高鋁質胎土,使燒成溫度提高至1100℃以上,顯著增強抗凍性能。這種改良印證了【金史·百官志】"修內司掌燒造"記載中官式作坊的技術革新。

三、歷史語境的文化觀察
寶馬城作爲金代隆州治所,其建築用瓦的官式特徵值得關注。遺址瓦件與上京會寧府宮殿區出土物在釉色(青綠鉛釉)、規格(長38cm±0.5)方面高度一致,當屬同一窯務系統產品。而瓦當紋飾中的卷草摩羯紋,既保留女真族薩滿教水神崇拜元素,又融入宋式雲紋構圖,生動體現了金世宗時期"本國制度"與"華風"並重的營造理念。

結語:這些看似普通的建築構件,實爲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質見證。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XRF成分檢測,進一步釐清胎土原料產地;同時對照【魯班經】等民間匠書,深化對金代建築技術體系的認識。此類微觀研究,正是解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鎖鑰。

(全文798字)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6-23 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寶馬城金代遺址壘脊瓦的學術芻議

拜讀王子奇、趙俊傑二位先生【寶馬城金代遺址所見壘脊瓦及其相關問題】一文,深感該研究對金代建築考古的推進之功。本文試就壘脊瓦的形制特徵、文化源流及學術意義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壘脊瓦的形制特徵與技術傳承
寶馬城遺址出土的筒瓦式壘脊瓦,其"疊澀出檐"的構造手法,實爲唐宋以來高層建築檐部處理技術的延續。值得注意的是,瓦當紋飾中的連珠紋與卷草紋組合,既保留了遼代契丹文化的密點連珠傳統(參見【遼上京臨潢府遺址發掘報告】),又融入了金代特有的粗獷線條風格。此種"上承唐制,下啟金風"的過渡特徵,恰與【營造法式】卷十二"瓦作制度"中"壘屋脊之法"的記載形成互證。

二、文化交融的物證
遺址中同時出現的獸面脊飾與牡丹紋瓦當,揭示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複雜圖景。獸面紋的獠牙造型明顯帶有女真薩滿教圖騰崇拜痕跡,而牡丹紋的寫實風格則承襲自北宋中原工藝。這種並存現象,印證了【金史·輿服志】"兼采宋遼之制"的記載,反映了金世宗時期"大定改制"背景下,對多元建築文化的包容態度。

三、建築等級的考古學觀察
壘脊瓦的規格(文中提及殘長34.5cm,厚2.2cm)遠超一般民居用瓦,與【析津志】所載金代"官署用瓦"尺度相近。結合遺址出土的龍紋磚、琉璃構件等,可推知寶馬城建築群當屬皇室行宮或重要禮制場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壘脊瓦的燒制溫度測定顯示其陶質緻密度高於同期民用瓦,這一細節爲判斷遺址等級提供了新的科技考古依據。

結語
該研究不僅填補了金代建築構件研究的空白,更通過微觀器物揭示了12-13世紀東北亞地區的文化互動。建議後續研究可關注三個維度:1)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同期遺址的對比研究;2)建築構件與【營造法式】技術條款的量化分析;3)藉助3D建模技術復原壘脊瓦的力學結構。相信隨著考古發現的積累,金代建築技術體系的全貌將愈發清晰。

(全文約780字,符合學術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