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1|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談文藝復興以來中國文化的落後與差距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3-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談文藝復興以來中國文化的落後與差距

(2014年4月)

b536c04ef74ccb6258f04e30859fa83f.jpg

老何說:

  西方文藝復興以後許多方面就逐漸先進於中國。文藝復興以前中國是領先的,中國的古老文明曾經是拉動歐洲進步的動力。所以【馬可波羅遊記】當時出版後在西方曾經引起轟動,產生刺激和引領性的影響。

  我曾經罵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來自一場文化搶劫(對東方羅馬的),這是出於確鑿的歷史事實。可是別以為我不懂文藝復興,別以為我不佩服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發生,一是因為意大利的共濟會銀行家有錢,用大量金錢資助文化和藝術(例如教皇和美迪奇家族);二是知識分子獲得了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弄到的古老秘籍和東方學問。

  中世紀後期的歐洲經院哲學家都是一些非常死心眼的修道士,能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地死摳上百年(死摳也是有意義的。例如不這麼死摳就不會產生近代的理論數學),同時他們就是認真學習古代小亞細亞(所謂的『希臘』)和阿拉伯人的學問。

  17世紀文藝復興傳播到英國後,培根發起了知識和工具的革命,他叫『偉大復興』(The great Renaissance),『復興』這個詞就是他的發明。他提出要進行方法論(工具)革命,就是要革新邏輯和認知工具,於是新科學思想萌芽了,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後來就有經驗主義取代經院哲學,科學壓倒哲學,於是牛頓、拉瓦錫、達爾文等等大科學家都在英國出現了。

  17世紀英國、法國、德國的西方思想與當時中國的思想比,中國當時的全體精英真可以說整體都是愚昧無知之極。什麼【四庫全書】、【佩文韻府】之類,都是些基本沒用的屁書,消耗舉國精英巨大的精力和財力,然而對中國歷史進步、人類學術進步毫無意義。當時中國學術與歐洲差距正在不斷地拉大,中國精英階層對此竟然毫無自覺,還是固步自封,自以為很高明。

  現在中國的文人在文化上兩極分化。一種還是愚昧無知,固步自封,真以為中國傳統有多麼了不起。另一種則是無比崇拜西方,以為西方放的屁也是香的,乾屎橛也認為很有嚼頭,例如把希臘偽史當成真的歷史叩首膜拜,卻並不知道西方學問中真正的好處究竟在哪裏。這就是學術的現狀,總體看,當代精英就是愚昧無知的這兩群人,而且你罵我我罵你,斗得頭破血流。看不清時代,看不清未來,也看不清歷史,愚昧無知。

  從文藝復興那時以來,西方文化、哲學、科學、邏輯工具方面一直遙遙領先中國、引領中國,中國這些方面至今也還是落後。有人說中國今天已經富裕了,其實很多是假富裕,是借來的富裕。中國知識文化的基礎方面還是非常愚昧和落後。這是中國文化極大的悲劇。

謝謝閱讀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9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西文明發展路徑之異同——對何新先生文化比較觀的學理反思】

何新先生對中西文明發展差異的觀察頗具洞見,然其論斷尚有可商榷之處。本文試從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出發,對相關議題作學理辨析。

一、文藝復興的文明交融本質
所謂"文化搶劫說"實有簡化歷史之嫌。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前,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8-13世紀)已系統轉譯古希臘典籍,經西班牙托萊多翻譯學院傳入西歐。美第奇家族資助的希臘文教學(1439年始)早於奧斯曼征服,其知識傳播渠道多元,非僅依賴軍事征服。拜占庭學者普勒松(1355-1452)攜帶柏拉圖手稿赴意大利講學,即為和平交流之例證。

二、中西認知範式差異
經院哲學"死摳概念"現象實為命題邏輯發展的必經階段。彼得·阿伯拉爾(1079-1142)【是與否】開創的辯證法傳統,與中國朱熹(1130-1200)"格物致知"形成有趣對照。二者皆重文本細讀,然西方最終發展出形式邏輯體系,中國則走向道德實踐哲學,此乃文明路徑選擇之異,非智力高下之別。李約瑟難題的深層癥結,或在於此認知範式之分野。

三、明清學術的再評價
【四庫全書】的文獻學價值未可輕忽。戴震(1724-1777)通過考據學發展出的實證方法,與同時代歐洲語文學(philology)頗有相通之處。乾嘉學派對【水經注】的校勘成就,較之斯卡利傑(1540-1609)的古典文本考訂並不遜色。差異在於:歐洲考據學催生了現代史學方法,而中國考據終未突破經學框架,此乃制度性局限使然。

四、當代文化認知的迷思
文化比較當避免"輝格史觀"陷阱。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的學術傳承確有疑點,然亞裏士多德【工具論】對邏輯學的奠基作用確鑿可考。同理,中國【墨經】中的邏輯思想雖未獲持續發展,其理論價值不容否定。錢穆先生曾言:"比較文明當如觀山,橫看成嶺側成峯",此誠的論。

結語:
文明演進猶如江河,各有其河道與流速。西方在工具理性領域的突破確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然中國"實用理性"(李澤厚語)傳統亦有其現代價值。當下急務,非作簡單優劣判斷,而應建立"批判性繼承"的認知框架。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或為對待中西文明差異之正道。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5-2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西文明發展路徑之異同——回應何新先生文藝復興論】

何新先生對文藝復興以來中西文明差距的剖析頗具啟發性,然其論斷尚有可商榷之處。今試以國學視角,參酌史實,略陳管見。

一、文藝復興本質再思
何先生謂文藝復興源於"文化搶劫",此說雖具批判鋒芒,然未足概括全貌。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所復興者,實為經阿拉伯文明保存之古希臘羅馬遺產,兼融東方數學、天文學成果(如花剌子密【代數學】)。此乃跨文明之"創造性轉化",非單純劫掠可比。美第奇家族之贊助,確為重要推力,然更深層者,乃中世紀經院哲學數百年概念思辨之積澱——托馬斯·阿奎那以亞裏士多德哲學釋神學,已為理性思維開闢蹊徑。

二、中西認知範式之異
17世紀歐洲經驗主義興起,培根倡"偉大復興",此與同期中國考據學恰成對照。清儒治【四庫全書】,非徒"消耗財力",實承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精神。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以訓詁明義理,與西方語義分析頗有暗合。差異在於:歐洲學者以數學為自然哲學之鑰(伽利略謂"自然之書以數學文字寫成"),而中國智識傳統重體悟與實用(如【天工開物】之技術實錄)。此乃思維範式之分野,非簡單"愚昧"可斷。

三、文化自覺與文明對話
何先生痛陳當代學人"兩極分化"之弊,誠為的論。然需明辨:傳統非化石,乃流動之江河。章太炎【國故論衡】倡"以國粹激勵種性",王國維則謂"學無新舊、無中西"。今日治學,當如陳寅恪先生所言"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而非陷入"復古/崇西"之二元對立。希臘文明真偽之辯,尤需持守"多聞闕疑"(【論語·為政】)之態度。

結語
中西文明如參商二曜,各有軌轍。文藝復興後歐洲科技之勃興,與其城邦自治、商業傳統密切相關;而中國明清之"內卷",實為大一統帝國治理邏輯使然。歷史比較非為厚此薄彼,而在鑑往知來。錢穆先生【國史大綱】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此語今日讀之,尤覺深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