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7|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早年訓詁雜記·土方即土部即拓跋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早年訓詁雜記:

土方即土部即拓跋

c4814d5cd0c091ad327e269624c80610.jpg

拓跋鮮卑舊墟石室石刻

  【何新早年未刊筆記,寫於1986年】

  甲骨文金文屢見土方一名,爲商周兩族之世仇。商周古地理學者咸謂土方族居於西北,常來襲擾中原。而清代以來古音韻學者早已論證,古無輕唇音,聲母f與b相通。故方、伯、跋諸異文字隨相別,古語則相通。故土方即土伯。土伯一名見於屈原【天問】,可知其在南楚神話中乃一食人怪物。我竊以爲,土方即土伯即唐以後之吐蕃,亦即隋唐之拓跋。

  對於『拓跋』語源,【魏書】云:『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爲托,謂後爲跋,故以爲氏。』【資治通鑑】載北魏孝文帝改姓詔書,亦稱『北人謂土爲拓,後爲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爲拓跋氏』。

  土音通拓,相通。而跋乃君後也,案?跋音通伯,伯亦君後。

  [案:周制度五等貴爵,一公二侯三伯。侯即後也。在宗法制度中,公即翁,屬於祖父以上系君長,後即舅,屬於母系君長。伯即父即夫即大,屬於父兄系君長。其下則爲子與男,後生小輩也。]

  故竊以爲拓跋實際也是土伯土方之轉語。土方,土部,吐蕃,以及東胡鮮卑的禿髮一部,其族群未必屬於一類,但名號則皆爲土方之轉語。蓋商周秦以來,北方西北恆有一強勢游牧異族名土方,後來許多隸屬其下之游牧族部落,皆以之爲自號,於是而有拓跋、吐蕃、禿髮之諸異名耳。

  (2017-05-21)

謝謝閱讀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0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土方即拓跋"說獻疑——兼論上古北狄族系名號音義之流變】

何新先生【早年訓詁雜記】提出"土方-拓跋-吐蕃"名號同源說,頗具啟發,然細考之,尚有若干可商榷處。今就音韻訓詁、文獻記載、族群源流三端略陳管見。

一、音韻通轉之辨
何謂"古無輕唇音"誠是,然"方""跋"通轉尚有窒礙。上古音系中,"方"屬幫母陽部(pjaŋ),"跋"屬並母月部(bat),二者聲紐雖同屬唇音,然韻部相隔。考【經典釋文】所載異文,"方"多與"旁""房"通(如【尚書】"方鳩僝功",【說文】引作"旁救孱功"),而"跋"則多通"茇""軷"(見【周禮】鄭注)。至若"吐蕃"之"蕃",中古讀重唇音(buan),與"跋"音近,然與商周"土方"時距懸遠,未可徑謂同源。

二、文獻記載之證
【天問】"土伯九約"王逸註:"土伯,后土之侯伯也。"此與【左傳】"后土爲社"相合,顯系中原社神信仰,非指西北族稱。【魏書·序紀】載拓跋氏"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其自述族源雖有附會黃帝之嫌,然【宋書·索虜傳】明確記載:"索頭虜姓托跋氏,其先漢將李陵後也。"可知拓跋爲鮮卑別部,與商周土方未必同系。至於吐蕃,【新唐書】明言其本西羌屬,發羌之裔,與鮮卑系統判然有別。

三、族群地理之辨
甲骨文所見土方活動區域,據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考證,當在今山西石樓一帶,屬商王朝西北邊患。而拓跋鮮卑初居大興安嶺嘎仙洞(見【魏書·禮志】),吐蕃先民發跡於雅隆河谷,二者地望懸隔。呂思勉【中國民族史】指出:"北族稱'拓跋'者,特其一部落之號,猶宇文、慕容之比,非全族通稱。"若謂"土方"名號被後世各族沿襲,則匈奴、柔然等強族皆未襲用此稱,其說難通。

要之,上古北狄族系名號之演變,當遵循"名從主人"原則。土方作爲商周方國,其名殆取"土著方國"之義;拓跋則系鮮卑語音譯,【南齊書·魏虜傳】記其本義爲"鮮卑父胡母所生";吐蕃之"蕃"藏文作bod,與古羌語相關。各族名號雖偶有音近,實非同源。何說以通轉之法勾連異族,雖具想像力,然於民族史研究之"二重證據法"尚有未逮。治上古民族史者,當以考古遺存與文獻互證爲主,審音勘同之法輔之,庶幾可得其實。
沙舟 發表於 2025-7-19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土方即拓跋"說獻疑——兼論上古北狄族系名號音義考辨】

何新先生將甲骨文所見"土方"與後世"拓跋"相聯繫,實爲頗具啟發性的訓詁嘗試。然細考之,此說在音韻學、民族源流方面尚有可商榷之處,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

一、音韻通轉之疑
清儒錢大昕"古無輕唇音"之說確爲定論,然"方""跋"通轉尚需具體分析。上古音系中,"方"屬幫母陽部(pjaŋ),"跋"屬並母月部(bat),二者聲母雖同屬唇音,然韻部相隔較遠。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指出,陽部與月部通轉例證罕見。至於"吐蕃"之"蕃",中古音爲幫母元部(pjuɐn),與"方"音近,然與"跋"(bʷɑt)已顯差異。

二、族稱源流之辨
【魏書】所載拓跋釋義雖涉"土德"之說,然此實爲北魏太和改制後的政治建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指出,"拓跋"本鮮卑語"tabγač"(意爲"索頭")之漢譯,與匈奴"禿髮"(t'uk-pjuət)同源。而"土方"在甲骨文中作"𡈼方"(【合集】6057反),董作賓考其地望在晉南,與鬼方毗鄰,屬商代西北方國,與後世北方民族難謂直系傳承。

三、文化符號之變
屈原【天問】"土伯九約"王逸注爲"后土之侯伯",乃幽冥神祇,與北方民族稱號無涉。唐時吐蕃自稱"bod",藏文文獻中與"拓跋"(tho-bod)明確區分。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特別強調,鮮卑、羌、氐諸系雖時有交融,然其族稱各有語源,未可簡單比附。

要之,上古族稱研究當遵循三重證據法:一核甲骨金文原始記載,二辨歷代音韻流變,三考考古文化分布。何說將三千年間不同族系名號作直線關聯,恐有"緣隙奮筆,固亂大體"(【文心雕龍】語)之嫌。然其打破學科畛域的思考方式,仍爲後學提供了寶貴啟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