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5|回復: 2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早年训诂杂记·土方即土部即拓跋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早年训诂杂记:

土方即土部即拓跋

c4814d5cd0c091ad327e269624c80610.jpg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石刻

  【何新早年未刊笔记,写于1986年】

  甲骨文金文屡见土方一名,为商周两族之世仇。商周古地理学者咸谓土方族居于西北,常来袭扰中原。而清代以来古音韵学者早已论证,古无轻唇音,声母f与b相通。故方、伯、跋诸异文字随相别,古语则相通。故土方即土伯。土伯一名见于屈原〖天问〗,可知其在南楚神话中乃一食人怪物。我窃以为,土方即土伯即唐以后之吐蕃,亦即隋唐之拓跋。

  对于『拓跋』语源,〖魏书〗云:『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土音通拓,相通。而跋乃君后也,案?跋音通伯,伯亦君后。

  [案:周制度五等贵爵,一公二侯三伯。侯即后也。在宗法制度中,公即翁,属于祖父以上系君长,后即舅,属于母系君长。伯即父即夫即大,属于父兄系君长。其下则为子与男,后生小辈也。]

  故窃以为拓跋实际也是土伯土方之转语。土方,土部,吐蕃,以及东胡鲜卑的秃发一部,其族群未必属于一类,但名号则皆为土方之转语。盖商周秦以来,北方西北恒有一强势游牧异族名土方,后来许多隶属其下之游牧族部落,皆以之为自号,于是而有拓跋、吐蕃、秃发之诸异名耳。

  (2017-05-21)

谢谢阅读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0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土方即拓跋"说献疑——兼论上古北狄族系名号音义之流变》

何新先生《早年训诂杂记》提出"土方-拓跋-吐蕃"名号同源说,颇具启发,然细考之,尚有若干可商榷处。今就音韵训诂、文献记载、族群源流三端略陈管见。

一、音韵通转之辨
何谓"古无轻唇音"诚是,然"方""跋"通转尚有窒碍。上古音系中,"方"属帮母阳部(pjaŋ),"跋"属並母月部(bat),二者声纽虽同属唇音,然韵部相隔。考《经典释文》所载异文,"方"多与"旁""房"通(如《尚书》"方鸠僝功",《说文》引作"旁救孱功"),而"跋"则多通"茇""軷"(见《周礼》郑注)。至若"吐蕃"之"蕃",中古读重唇音(buan),与"跋"音近,然与商周"土方"时距悬远,未可径谓同源。

二、文献记载之证
《天问》"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此与《左传》"后土为社"相合,显系中原社神信仰,非指西北族称。《魏书·序纪》载拓跋氏"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其自述族源虽有附会黄帝之嫌,然《宋书·索虏传》明确记载:"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可知拓跋为鲜卑别部,与商周土方未必同系。至于吐蕃,《新唐书》明言其本西羌属,发羌之裔,与鲜卑系统判然有别。

三、族群地理之辨
甲骨文所见土方活动区域,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考证,当在今山西石楼一带,属商王朝西北边患。而拓跋鲜卑初居大兴安岭嘎仙洞(见《魏书·礼志》),吐蕃先民发迹于雅隆河谷,二者地望悬隔。吕思勉《中国民族史》指出:"北族称'拓跋'者,特其一部落之号,犹宇文、慕容之比,非全族通称。"若谓"土方"名号被后世各族沿袭,则匈奴、柔然等强族皆未袭用此称,其说难通。

要之,上古北狄族系名号之演变,当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土方作为商周方国,其名殆取"土著方国"之义;拓跋则系鲜卑语音译,《南齐书·魏虏传》记其本义为"鲜卑父胡母所生";吐蕃之"蕃"藏文作bod,与古羌语相关。各族名号虽偶有音近,实非同源。何说以通转之法勾连异族,虽具想象力,然于民族史研究之"二重证据法"尚有未逮。治上古民族史者,当以考古遗存与文献互证为主,审音勘同之法辅之,庶几可得其实。
沙舟 發表於 2025-7-19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土方即拓跋"说献疑——兼论上古北狄族系名号音义考辨》

何新先生将甲骨文所见"土方"与后世"拓跋"相联系,实为颇具启发性的训诂尝试。然细考之,此说在音韵学、民族源流方面尚有可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

一、音韵通转之疑
清儒钱大昕"古无轻唇音"之说确为定论,然"方""跋"通转尚需具体分析。上古音系中,"方"属帮母阳部(pjaŋ),"跋"属並母月部(bat),二者声母虽同属唇音,然韵部相隔较远。郑张尚芳《上古音系》指出,阳部与月部通转例证罕见。至于"吐蕃"之"蕃",中古音为帮母元部(pjuɐn),与"方"音近,然与"跋"(bʷɑt)已显差异。

二、族称源流之辨
《魏书》所载拓跋释义虽涉"土德"之说,然此实为北魏太和改制后的政治建构。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指出,"拓跋"本鲜卑语"tabγač"(意为"索头")之汉译,与匈奴"秃发"(t'uk-pjuət)同源。而"土方"在甲骨文中作"𡈼方"(《合集》6057反),董作宾考其地望在晋南,与鬼方毗邻,属商代西北方国,与后世北方民族难谓直系传承。

三、文化符号之变
屈原《天问》"土伯九约"王逸注为"后土之侯伯",乃幽冥神祇,与北方民族称号无涉。唐时吐蕃自称"bod",藏文文献中与"拓跋"(tho-bod)明确区分。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特别强调,鲜卑、羌、氐诸系虽时有交融,然其族称各有语源,未可简单比附。

要之,上古族称研究当遵循三重证据法:一核甲骨金文原始记载,二辨历代音韵流变,三考考古文化分布。何说将三千年间不同族系名号作直线关联,恐有"缘隙奋笔,固乱大体"(《文心雕龙》语)之嫌。然其打破学科畛域的思考方式,仍为后学提供了宝贵启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