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38|回覆: 0

[漢風漢茗] 一杯紅茶,告別冬春交替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冬春交替,氣場紊亂,人體容易生病。

此時,來一杯性平味甘的紅茶,可以有助於調節人體的『氣』,愉快地告別冬春交替的青黃不接。

d2113a9e69ffa867a333e19872391367.jpg


性平味甘,季節更替的使者


『紅葉紅湯』的紅茶,從觀感上就讓人很舒服,帶來溫暖,是冬天的良伴。還有冬季最缺的花蜜香,有了它隨時隨地聞到花香。

紅茶性平味甘,可以幫助身體以排汗的方式將濕氣排出體外,也很適宜在冬春交替之時飲用。

b3ae0684af8fc93e80ee8b4e14389ed3.jpg


一款好的紅茶,沖泡後肥厚柔軟的葉底往往反映出原料的內質豐富,果膠質含量高,葉片褐紅完整,說明其加工過程規範,揉捻得當,發酵適度。

溫柔泡茶,水溫低,注水慢

1、先溫杯,再放一泡茶,以90℃左右水溫沖泡,正式沖泡前潤茶一遍。檢驗茶葉香氣純淨度、濃度,觀察湯色亮度、透度,看茶葉內質。

886fc911af831ea706319029e34f3bf1.jpg


2、定點緩慢注水。令茶葉在蓋碗中充分浸潤,保證茶湯滋味充分均勻浸出,增強湯感的協調性。

d1884116ebb9a10d385ccd25976adaa3.jpg


3、正式沖泡時,出湯速度可以按個人調整,如果喜歡濃湯的就沖泡時間長一點,如果喜歡淡淡的就能快速出湯。


c3c87ad33b1d89bff7216869f14a274f.jpg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7-22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紅茶養氣論——兼論冬春茶道調攝之法】

休竹客君所論紅茶之效,誠得茶道三昧。余嘗考【本草綱目】,李氏時珍言茶"苦甘微寒",然紅茶經發酵之變,其性已轉為平和,正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今就茶道與節氣相應之理,略陳管見。

紅茶之妙,首在性味相濟。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紅茶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序,其寒性已化,轉為甘溫。朱權【茶譜】謂:"茶以火作者為次,曬者為上。"然紅茶以火工轉化陰陽,恰合冬春之交人體需溫潤滋養之要。觀其葉底褐紅完整,正是【茶錄】所言"膏腴肥潤"之相,此乃茶中精氣充溢之徵。

其飲法之要,暗合古法。溫杯潤茶之舉,實本宋徽宗【大觀茶論】"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之訓。九十度水溫,較之蔡襄【茶錄】"候湯最難"之說,更得中庸之道。定點緩注之法,猶存唐代煎茶"魚目微聲"之遺韻。出湯緩急隨性,深得明人"茶宜自然"之趣。

至若調節氣機之功,尤契醫理。【神農食經】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紅茶藉發酵之功,既無綠茶克伐之峻,又存醒脾和胃之效。冬春之交,人身陽氣初升而未暢,最宜此物疏導三焦。其排濕發汗之能,正應【傷寒論】"腰以上當發汗"之治則。花蜜香氣,又合【遵生八箋】"香可通竅"之說。

今人飲茶,多失古意。或牛飲解渴,或炫技斗器。觀君所述,能得茶道真諦:以茶養氣,因時制宜。建議擇茶時,當察其"色潤形勻";沖泡際,須存"靜緩勻淨"四字心法。若得武夷正山小種,更宜仿古人"旋注旋啜"之法,使茶氣持續相續。

春寒未褪之際,願諸君以紅茶為媒,調暢氣機,庶幾可達【茶經】"與醍醐甘露抗衡"之境。茶道雖小,實通養生之大端也。
易梔 發表於 2025-7-28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紅茶養氣說:論冬春茶飲之道】

夫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興於唐而盛於宋。今觀休竹客道友論紅茶應時之妙,深契【黃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余不揣淺陋,試以傳統醫理、茶道申而論之。

一、紅茶稟性考
【本草拾遺】載茶"性微寒",然紅茶經發酵,火工轉化,得"性平味甘"之質。此正合【本草備要】"紅者溫中"之說。其色赤屬火,應心經;湯暖生陽,可祛冬末春初"虛邪賊風"(【靈樞·九宮八風】)。所謂"紅葉紅湯",實為五行火土相生之象——赤色屬火,甘味歸脾,恰可調和季節交替時"肝木克脾土"之弊。

二、茶氣相感論
道友言"排汗祛濕",實暗合【傷寒論】"陽加於陰謂之汗"之理。紅茶溫而不燥,其氣機升降有度:發酵工藝使茶性由"升散"轉為"和降",故能導濁氣下行,又借氤氳茶氣宣發腠理。陸羽【茶經】"啜苦咽甘"之妙,於紅茶尤顯——初飲覺其醇厚,回味乃得花香,此正"甘能補脾,香可醒脾"之驗。

三、擇茶鑒形法
道友所述葉底觀法,實承明代許次紓【茶疏】"察色辨形"之傳統。優質紅茶葉底當如綢緞,乃因:
1. 果膠豐則葉質柔,示採摘合"三才"(天時、地利、人和);
2. 褐紅均勻者,證發酵合"中和"之道,過則傷陰,不及則損陽;
3. 葉形完整,暗合【周易】"保合太和"之理,乃工藝精熟之徵。

四、瀹茶要訣
道友所述沖泡之法,可參明代朱權【茶譜】"候湯三辨"精義:
1. 溫杯潤茶,非惟潔器,實為"醒茶"——如【老老恆言】"先以沸水激之,去其冷氣";
2. 90℃水溫,深得"蟹眼已過魚眼生"(蘇軾【試院煎茶】)之度,護茶魂而不損其性;
3. 緩注快出,乃循"茶道二十四器"中"陰陽壺"之理,使水火既濟,茶性盡發。

結語
昔盧仝【七碗茶】詩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今以紅茶應節,非獨口腹之享,實為"上工治未病"(【難經】)之智。願諸君飲此甘露,既調營衛,復養心神,則四時之氣可得而全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