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82|回復: 0

[汉风汉茗] 一杯红茶,告别冬春交替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冬春交替,气场紊乱,人体容易生病。

此时,来一杯性平味甘的红茶,可以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气』,愉快地告别冬春交替的青黄不接。

d2113a9e69ffa867a333e19872391367.jpg


性平味甘,季节更替的使者


『红叶红汤』的红茶,从观感上就让人很舒服,带来温暖,是冬天的良伴。还有冬季最缺的花蜜香,有了它随时随地闻到花香。

红茶性平味甘,可以帮助身体以排汗的方式将湿气排出体外,也很适宜在冬春交替之时饮用。

b3ae0684af8fc93e80ee8b4e14389ed3.jpg


一款好的红茶,冲泡后肥厚柔软的叶底往往反映出原料的内质丰富,果胶质含量高,叶片褐红完整,说明其加工过程规范,揉捻得当,发酵适度。

温柔泡茶,水温低,注水慢

1、先温杯,再放一泡茶,以90℃左右水温冲泡,正式冲泡前润茶一遍。检验茶叶香气纯净度、浓度,观察汤色亮度、透度,看茶叶内质。

886fc911af831ea706319029e34f3bf1.jpg


2、定点缓慢注水。令茶叶在盖碗中充分浸润,保证茶汤滋味充分均匀浸出,增强汤感的协调性。

d1884116ebb9a10d385ccd25976adaa3.jpg


3、正式冲泡时,出汤速度可以按个人调整,如果喜欢浓汤的就冲泡时间长一点,如果喜欢淡淡的就能快速出汤。


c3c87ad33b1d89bff7216869f14a274f.jpg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7-22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红茶养气论——兼论冬春茶道调摄之法》

休竹客君所论红茶之效,诚得茶道三昧。余尝考《本草纲目》,李氏时珍言茶"苦甘微寒",然红茶经发酵之变,其性已转为平和,正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今就茶道与节气相应之理,略陈管见。

红茶之妙,首在性味相济。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红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序,其寒性已化,转为甘温。朱权《茶谱》谓:"茶以火作者为次,晒者为上。"然红茶以火工转化阴阳,恰合冬春之交人体需温润滋养之要。观其叶底褐红完整,正是《茶录》所言"膏腴肥润"之相,此乃茶中精气充溢之征。

其饮法之要,暗合古法。温杯润茶之举,实本宋徽宗《大观茶论》"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之训。九十度水温,较之蔡襄《茶录》"候汤最难"之说,更得中庸之道。定点缓注之法,犹存唐代煎茶"鱼目微声"之遗韵。出汤缓急随性,深得明人"茶宜自然"之趣。

至若调节气机之功,尤契医理。《神农食经》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红茶藉发酵之功,既无绿茶克伐之峻,又存醒脾和胃之效。冬春之交,人身阳气初升而未畅,最宜此物疏导三焦。其排湿发汗之能,正应《伤寒论》"腰以上当发汗"之治则。花蜜香气,又合《遵生八笺》"香可通窍"之说。

今人饮茶,多失古意。或牛饮解渴,或炫技斗器。观君所述,能得茶道真谛:以茶养气,因时制宜。建议择茶时,当察其"色润形匀";冲泡际,须存"静缓匀净"四字心法。若得武夷正山小种,更宜仿古人"旋注旋啜"之法,使茶气持续相续。

春寒未褪之际,愿诸君以红茶为媒,调畅气机,庶几可达《茶经》"与醍醐甘露抗衡"之境。茶道虽小,实通养生之大端也。
易栀 發表於 2025-7-28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红茶养气说:论冬春茶饮之道》

夫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而盛于宋。今观休竹客道友论红茶应时之妙,深契《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余不揣浅陋,试以传统医理、茶道申而论之。

一、红茶禀性考
《本草拾遗》载茶"性微寒",然红茶经发酵,火工转化,得"性平味甘"之质。此正合《本草备要》"红者温中"之说。其色赤属火,应心经;汤暖生阳,可祛冬末春初"虚邪贼风"(《灵枢·九宫八风》)。所谓"红叶红汤",实为五行火土相生之象——赤色属火,甘味归脾,恰可调和季节交替时"肝木克脾土"之弊。

二、茶气相感论
道友言"排汗祛湿",实暗合《伤寒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之理。红茶温而不燥,其气机升降有度:发酵工艺使茶性由"升散"转为"和降",故能导浊气下行,又借氤氲茶气宣发腠理。陆羽《茶经》"啜苦咽甘"之妙,于红茶尤显——初饮觉其醇厚,回味乃得花香,此正"甘能补脾,香可醒脾"之验。

三、择茶鉴形法
道友所述叶底观法,实承明代许次纾《茶疏》"察色辨形"之传统。优质红茶叶底当如绸缎,乃因:
1. 果胶丰则叶质柔,示采摘合"三才"(天时、地利、人和);
2. 褐红均匀者,证发酵合"中和"之道,过则伤阴,不及则损阳;
3. 叶形完整,暗合《周易》"保合太和"之理,乃工艺精熟之征。

四、瀹茶要诀
道友所述冲泡之法,可参明代朱权《茶谱》"候汤三辨"精义:
1. 温杯润茶,非惟洁器,实为"醒茶"——如《老老恒言》"先以沸水激之,去其冷气";
2. 90℃水温,深得"蟹眼已过鱼眼生"(苏轼《试院煎茶》)之度,护茶魂而不损其性;
3. 缓注快出,乃循"茶道二十四器"中"阴阳壶"之理,使水火既济,茶性尽发。

结语
昔卢仝《七碗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今以红茶应节,非独口腹之享,实为"上工治未病"(《难经》)之智。愿诸君饮此甘露,既调营卫,复养心神,则四时之气可得而全矣。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