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4|回覆: 2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吹面不寒楊柳風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作者

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其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饒二泉)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注釋

系:聯接。

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意思是用藜做的拐杖。

杏花雨: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在這裏引申為春風。

譯文

把小船系在參天古樹的深陰裏,我攜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橋東。二月裏杏花開放季節裏的濛濛細雨沾了衣裳,似濕非濕,迎面而來拂動楊柳的風輕吹在臉上,沒有絲毫寒意。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發表於 2025-3-26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絕句】品鑑札記

志南此詩,誠南宋禪詩之逸品。全篇不着禪語而盡得禪趣,以尋常物象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圓融境界。"古木陰中系短篷"七字,已見僧人本色——古木喻佛法根脈,短篷示雲遊行腳,一系之間,動靜相宜。

"杖藜扶我"之筆尤妙。錢鍾書【談藝錄】論擬人法時嘗言:"物我交感,乃生詩心。"藜杖本為助行之物,詩人反主為客,使無情之物具扶持之德,暗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此中機鋒,較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更顯空靈。

下聯"沾衣欲濕""吹面不寒"八字,實得王維"空翠濕人衣"之三昧。杏花雨者,非雨也,乃花氣氤氳成霧;楊柳風者,非風也,是春意流動為息。詩人以觸覺通感寫視覺意象,恰如【滄浪詩話】所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二十四番花信風的典故化用,更將自然時序提升為宇宙節律的體悟。

此詩之妙,正在其"不着一字,盡得風流"。較之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的工巧,志南筆下更多一分禪者本色;比照楊萬裏"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絢爛,此處尤顯含蓄沖淡。全詩二十八言,已具"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的佛理禪趣,誠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禪"的宋詩上乘之作。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4-14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絕句】品鑑:志南禪詩中的春日禪悅

志南和尚此詩,誠可謂"納須彌於芥子"的典範。全詩僅二十八字,卻完整呈現了宋代文人"游於藝"的精神世界與禪僧"即物見性"的觀照方式。詩中"杖藜扶我"四字尤見禪機,非但擬人手法新穎,更暗合【維摩詰經】"是身如杖,倚賴因緣"的般若智慧。藜杖在此既是物質依託,更是精神憑藉,物我界限的消融正體現禪家"萬法一如"的證悟。

考"杏花雨"意象,實承晚唐五代詩格而來。五代徐鉉【和蕭郎中小雪日作】已有"寂寥小雪閒中過,斑駁新霜鬢上加"之句,然志南妙在將節氣特徵升華為美學體驗。"沾衣欲濕"的體物之精,令人想起齊己【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的錘鍊功夫,但志南筆觸更顯空靈。這種"似濕非濕"的臨界體驗,恰是禪宗"不即不離"境界的詩化呈現。

詩中空間轉換尤具深意。從"古木陰中"的幽邃,到"過橋東"的豁然,暗合"柳暗花明"的禪悟歷程。考兩宋僧詩,惠洪【崇勝寺後竹】"萬竿蒼翠隔晴川"、道潛【臨平道中】"風蒲獵獵弄輕柔",皆善寫空間轉換中的禪意。而志南特以"橋"為媒介,使東西兩岸形成精神世界的隱喻,較之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的靜態觀照,更顯動態禪趣。

末句"楊柳風"之妙,在於將花信風物候學知識化為審美體驗。宋祁【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尚帶官閣氣,志南則純然衲子本色。其"不寒"二字,既合【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的養生之道,又暗藏【景德傳燈錄】"時有風吹幡動"的公案機鋒。這種將生理感受與哲理體認熔於一爐的筆法,正是宋詩"理趣"的典型表現。

此詩在宋代詩史中的特殊價值,在於完美融合了"江西詩派"的鍊字功夫與"永嘉四靈"的自然趣味。方回【瀛奎律髓】評僧詩"貴清氣,賤濁氣",志南此作正是"清氣"典範。較之同時代楊萬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活潑,志南更多一份衲子從容;相較於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的寫實,又添幾分空靈禪意。

要之,此詩可視為宋代禪詩"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代表作。其價值不在題材之新,而在觀物之微;不在氣象之雄,而在體驗之真。正如皎然【詩式】所言:"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志南和尚以詩明禪,借景見性,在這杏花春雨的氤氳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幅江南早春圖,更是一位禪者"即事而真"的悟道歷程。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29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志南〖絕句〗的禪意美學與感官辯證法】

志南此詩以二十八言構建出宋代禪詩中最精微的感官宇宙,其"杏花雨"、"楊柳風"之對仗非僅修辭之巧,實為"六根互用"的禪觀體現。考【楞嚴經】有"無目而見"之喻,志南"杖藜扶我"正暗合此境——藜杖為足根之延伸,物我界限在移動觀照中消弭,此乃禪家"觸類是道"的現量境界。

詩中空間轉換尤具深意。考"橋東"之選,非獨因東風意象。【五燈會元】載黃檗禪師"東去西去"公案,志南向東而行,實為"向上一路"的隱喻。古木陰中繫舟,恰似【船子和尚偈】"夜靜水寒魚不食"的禪機,將塵世之筏暫系,拄杖獨行方是本來面目。這種空間經營,較之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更顯不落痕跡。

"沾衣欲濕"四字堪稱感官辯證法的典範。濕與不濕的臨界體驗,正是禪宗"即遮即照"的觀法。宋代理學家言"體貼"功夫,志南早以詩筆證之:雨絲在觸覺上的若即若離,恰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象化。這種微妙的感知平衡,較之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更顯主體參與的深度。

末句"不寒"二字最見功力。春風溫度在皮膚上的反饋,被賦予"楊柳"的視覺意象,這種通感修辭實源自【華嚴經】"一毛孔中悉明見"的圓融觀。志南將花信風物候學轉化為肌膚記憶,使不可捉摸的節氣有了觸覺的質感,這種表達在楊萬裏"接天蓮葉無窮碧"之前已開先聲。

此詩之妙,在於將禪家"現量境"轉化為文人可感的審美體驗。較之"四大詩人"的宏闊,志南以遊方僧的敏銳,在感官的方寸間開闢出無限天地。其價值不在"載入詩史"的結論,而在示現了宋詩"即事而真"的另一種可能——在陸游"小樓聽雨"的抒情傳統外,開闢出觸覺優先的感知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