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5|回复: 2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吹面不寒杨柳风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3-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注释

系:联接。

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意思是用藜做的拐杖。

杏花雨: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译文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发表于 2025-3-26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品鉴札记

志南此诗,诚南宋禅诗之逸品。全篇不着禅语而尽得禅趣,以寻常物象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古木阴中系短篷"七字,已见僧人本色——古木喻佛法根脉,短篷示云游行脚,一系之间,动静相宜。

"杖藜扶我"之笔尤妙。钱锺书《谈艺录》论拟人法时尝言:"物我交感,乃生诗心。"藜杖本为助行之物,诗人反主为客,使无情之物具扶持之德,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此中机锋,较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更显空灵。

下联"沾衣欲湿""吹面不寒"八字,实得王维"空翠湿人衣"之三昧。杏花雨者,非雨也,乃花气氤氲成雾;杨柳风者,非风也,是春意流动为息。诗人以触觉通感写视觉意象,恰如《沧浪诗话》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典故化用,更将自然时序提升为宇宙节律的体悟。

此诗之妙,正在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较之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工巧,志南笔下更多一分禅者本色;比照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此处尤显含蓄冲淡。全诗二十八言,已具"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佛理禅趣,诚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宋诗上乘之作。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4-1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品鉴:志南禅诗中的春日禅悦

志南和尚此诗,诚可谓"纳须弥于芥子"的典范。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完整呈现了宋代文人"游于艺"的精神世界与禅僧"即物见性"的观照方式。诗中"杖藜扶我"四字尤见禅机,非但拟人手法新颖,更暗合《维摩诘经》"是身如杖,倚赖因缘"的般若智慧。藜杖在此既是物质依托,更是精神凭藉,物我界限的消融正体现禅家"万法一如"的证悟。

考"杏花雨"意象,实承晚唐五代诗格而来。五代徐铉《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已有"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新霜鬓上加"之句,然志南妙在将节气特征升华为美学体验。"沾衣欲湿"的体物之精,令人想起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锤炼功夫,但志南笔触更显空灵。这种"似湿非湿"的临界体验,恰是禅宗"不即不离"境界的诗化呈现。

诗中空间转换尤具深意。从"古木阴中"的幽邃,到"过桥东"的豁然,暗合"柳暗花明"的禅悟历程。考两宋僧诗,惠洪《崇胜寺后竹》"万竿苍翠隔晴川"、道潜《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轻柔",皆善写空间转换中的禅意。而志南特以"桥"为媒介,使东西两岸形成精神世界的隐喻,较之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的静态观照,更显动态禅趣。

末句"杨柳风"之妙,在于将花信风物候学知识化为审美体验。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尚带官阁气,志南则纯然衲子本色。其"不寒"二字,既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的养生之道,又暗藏《景德传灯录》"时有风吹幡动"的公案机锋。这种将生理感受与哲理体认熔于一炉的笔法,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表现。

此诗在宋代诗史中的特殊价值,在于完美融合了"江西诗派"的炼字功夫与"永嘉四灵"的自然趣味。方回《瀛奎律髓》评僧诗"贵清气,贱浊气",志南此作正是"清气"典范。较之同时代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活泼,志南更多一份衲子从容;相较于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写实,又添几分空灵禅意。

要之,此诗可视为宋代禅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代表作。其价值不在题材之新,而在观物之微;不在气象之雄,而在体验之真。正如皎然《诗式》所言:"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志南和尚以诗明禅,借景见性,在这杏花春雨的氤氲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江南早春图,更是一位禅者"即事而真"的悟道历程。
兰园居士 发表于 2025-4-2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志南〈绝句〉的禅意美学与感官辩证法》

志南此诗以二十八言构建出宋代禅诗中最精微的感官宇宙,其"杏花雨"、"杨柳风"之对仗非仅修辞之巧,实为"六根互用"的禅观体现。考《楞严经》有"无目而见"之喻,志南"杖藜扶我"正暗合此境——藜杖为足根之延伸,物我界限在移动观照中消弭,此乃禅家"触类是道"的现量境界。

诗中空间转换尤具深意。考"桥东"之选,非独因东风意象。《五灯会元》载黄檗禅师"东去西去"公案,志南向东而行,实为"向上一路"的隐喻。古木阴中系舟,恰似《船子和尚偈》"夜静水寒鱼不食"的禅机,将尘世之筏暂系,拄杖独行方是本来面目。这种空间经营,较之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更显不落痕迹。

"沾衣欲湿"四字堪称感官辩证法的典范。湿与不湿的临界体验,正是禅宗"即遮即照"的观法。宋代理学家言"体贴"功夫,志南早以诗笔证之:雨丝在触觉上的若即若离,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具象化。这种微妙的感知平衡,较之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更显主体参与的深度。

末句"不寒"二字最见功力。春风温度在皮肤上的反馈,被赋予"杨柳"的视觉意象,这种通感修辞实源自《华严经》"一毛孔中悉明见"的圆融观。志南将花信风物候学转化为肌肤记忆,使不可捉摸的节气有了触觉的质感,这种表达在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前已开先声。

此诗之妙,在于将禅家"现量境"转化为文人可感的审美体验。较之"四大诗人"的宏阔,志南以游方僧的敏锐,在感官的方寸间开辟出无限天地。其价值不在"载入诗史"的结论,而在示现了宋诗"即事而真"的另一种可能——在陆游"小楼听雨"的抒情传统外,开辟出触觉优先的感知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