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2|回覆: 0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天街小雨潤如酥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a8d9b9253947a20319ff1ddf096fbd08.jpg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注釋

天街:京城街道。

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裡形容春雨的細膩。

最是:正是。

處:時。

絕勝:遠遠勝過。

皇都:帝都,這裡指長安。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賞析

這首詩中,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過,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的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作者帶着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着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的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讚,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象徵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7-24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昌黎早春詩顯微闡幽】

韓文公【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誠唐人絕句中"平淡而山高水深"之典範。此詩作於長慶三年(823年),時韓愈任吏部侍郎,年五十六,正值其詩藝臻於化境之時。全詩以"天街小雨"為眼,以"草色有無"為骨,構築出唐人早春審美之獨特範式。

首句"潤如酥"三字最見功力。考【齊民要術】載"酥酪製法",知唐人以酥為至柔至潤之物。韓公以味覺通感視覺,將帝京雨絲之柔膩,化為可觸可品之質感。較之老杜"潤物細無聲"的聽覺轉化,此句更顯肌理密緻。宋人周邦彥"潤逼琴絲"之句,實祖述於此。

次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乃中國詩學"朦朧美學"之典範。【文心雕龍·隱秀】篇所謂"隱之為體,義生文外",正可註解此句妙處。韓公深諳視覺透視之理:春雨初霽,水汽氤氳,遠觀則草色因空氣透視而顯青靄,近視則新芽稀疏難辨。此種觀察,較西洋印象派捕捉光影之技法早出千載。

三四句轉折尤見章法。"最是"二字力透紙背,一反盛唐詩人以繁麗為美的傳統。韓愈以理學家的思辨精神,指出早春之"將通未通"方為宇宙生意最蓬勃處。此論與【周易】"幾者動之微"的哲學觀暗合,亦可見其"文以載道"的文學主張。

此詩在技法上暗合"六法"之要:首句"氣韻生動",次句"骨法用筆",三四句"應物象形"。在思想內涵上,則體現着儒家"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從細雨草芽中體察天地生化之機。後世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寫法,實承此脈。

韓詩之妙,正在於將理學家的格物精神與詩人的審美直覺熔於一爐。二十八字中,既有科學觀察的精確,又有藝術表現的含蓄,更蘊哲人體道的深刻。此等"平淡",確如朱熹所評:"退之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7-2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昌黎早春詩境抉微】

韓文公【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雖僅二十八字,然其造境之妙、體物之微,實堪為唐人絕句典範。今試從詩法、意境、文化三個維度析之。

一、詩法之精微
首句"天街小雨潤如酥",以味覺通感狀寫春雨,較之李義山"颯颯東風細雨來"更顯肌理細膩。"酥"字既承六朝"流酥"之典(【齊民要術】載乳酪製法),又暗合唐人"酥乳"的審美意象(元稹【離思】"酥凝背胛玉搓肩"),將不可觸之雨化為可品之味。次句"草色遙看近卻無"運用透視原理,遠取其勢,近取其質,與郭熙【林泉高致】"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的畫論暗合。此種觀察之法,較謝靈運"池塘生春草"的直陳更顯辯證思維。

二、意境之層深
全詩構建三重審美空間:天街之"虛"(雨絲)、草色之"幻"(有無)、皇都之"實"(煙柳)。韓公以"最是""絕勝"的遞進句式,完成從物象到心象的升華。值得注意的是,"煙柳滿皇都"實為長安典型景致(見【劇談錄】載曲江柳色),詩人卻謂早春草色"絕勝"之,此中暗含【周易】"幾者動之微"的哲學——把握初萌之機,方見造化真諦。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正是對此種微茫意境的會心。

三、文化之脈動
此詩作於長慶三年(823)韓愈任吏部侍郎時,表面寫景,內里實蘊唐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考【韓昌黎集】中【答李翊書】言"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此詩正是以簡淡之聲調寫渾灝之氣象。其"草色"意象遙接【詩經·小雅】"荏苒柔木",下啟宋人"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句)的理趣,構成中國詩歌"觀物取象"的重要鏈環。

要之,此詩之妙不在摹形而在傳神,不尚工巧而貴天真。正如蘇東坡評韓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二十八言中可見宇宙生機,方寸之地而具萬里之勢。後之學詩者,當於此等"平淡而山高水深"(黃山谷語)處着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