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赵龙涛·绚烂之极,乃造平淡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绚烂之极,乃造平淡

赵龙涛

大文豪苏轼有一封写给侄子的信,传授作文秘诀:

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难处,只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

虽是谈作文,末了一句『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讲得明白:作文如此,写字也如此。因此,这段话也算是一则书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我们把这句中的『文字』一词换成『学书』:

凡学书,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就是说,学书之路,年轻时要追求漂亮。老了呢,就归于平淡。但这个平淡,不是枯淡无味,而是绚烂到极点的平淡。追求漂亮好说,追求绚烂到极点的平淡呢,似乎有点玄。不急,我们先看漂亮。

年轻时学书法,自然要涉及取法问题,就是临什么碑帖、学谁。对此,启功先生在〖如何选临碑帖〗中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你喜欢哪个就选哪个,昨天觉得这个好,今天觉得那个好,想换,可以。启功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打破书法学习上的教派式迷信。我们以为,真正涉及到取法对象,还是要有一定的取舍。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可见古人得到临摹样本(字帖)的难度之大。今天呢,我们能看到的古人作品汗牛充栋,问题反而出来了:学谁呢?皇帝面对琳琅御膳,反而无从下箸。

因此,面对丰富的书法遗产,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古代优秀书家年轻时和年老时的书法的异同。第二,我们学习古人,要如何取舍古代书家。

先看第一点。比如,将颜真卿青壮年时的〖王琳墓志〗跟老年时的〖颜勤礼碑〗比较:

5d91afeab00ff91075d4d637becf6de9.jpg

颜真卿〖王琳墓志〗局部

551eb5b224e41d24ae66fd5704be21d6.jpg
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

可以看出,褚遂良的影子闪烁于〖王琳墓志〗中。那么,褚遂良的书法又从何而出?魏徵向太宗推荐褚遂良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就是说,颜真卿学褚遂良,褚遂良学王羲之,按照三段论,颜真卿学王羲之。另外,苏轼在〖题颜鲁公画赞〗里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又是一条文字证据(至于从书法上看,二者是否气韵相通,此处不作讨论)。

〖王琳墓志〗新近出土,虽有字帖面世,但大家对于颜体楷书的印象,仍以〖颜勤礼碑〗等自家面貌突出的作品为主。晚期颜体楷书,之所以难以觉察到褚遂良乃至王羲之的东西,是因为他的楷书已经姓『颜』了。

下图是赵孟頫二十八岁左右时书写的〖杜甫秋兴八首〗。有趣的是,后面的跋,是赵氏本人于四十年后写上去的。正文跟跋两相对比,变化一目了然。

c16ebc672188d3899877a0687961f0c6.jpg

赵孟頫〖秋兴八首〗局部

0476a488670ab0cc668b20a8e38bcc15.jpg
赵孟頫〖秋兴八首跋〗

按明初宋濂的说法,赵孟頫早年学赵构,后学二王,晚学李邕。实际上,像赵孟頫这样的大家,不可能只学三家。但这个三阶段论,给我们分析上面这件作品提供了参照:赵构就是学二王的,〖秋兴八首〗来来去去无非二王面目。而四十年后的跋,风樯阵马,恐怕正是融入了李邕那种沉着痛快。

由此可见,不管后来怎么变,颜真卿和赵孟頫,年轻时都跟王羲之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他们年轻时都是追求漂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取法对象的丰富,到老后,自家面目形成,乃至人书俱老。

再看第二点。孙过庭在〖书谱〗里说: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就是说,学书过程是平正——险绝——平正这样一个循环境进的过程。如果说在第一点,我们强调年轻和年老的区别,那么在第二点,我们却要模糊掉年龄阶段的划分。为何?初学分布的『平正』因人而异,有人三五年可达平正,有人一二十年都写不正。总不能说,好,我们划定一条年龄线,三十岁,之前求平正,之后咔嚓求险绝。孙过庭的划分,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划分,而非年龄段的划分。没有平正的险绝,是铤而走险,没有险绝的『复归平正』,是枯燥无味。所谓人书俱老,是有前提的,并不是说人到老年,书法自然也跟着沧桑。这道理很简单:退休老干部,以前没拿过毛笔,退休后写字,怎么可能『人书俱老』呢?

搞清了平正、险绝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如何取舍古人。初学求平正,自然是要学正宗,走正路。谁是正路?二王传统。这本来不是问题,但自清代提倡碑学以后,反倒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像只纸老虎,很大,此处不宜展开,只举几个足以警戒的小现象。

王宠小楷。王宠(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几位书法家)的小楷,笔画是被打散的,缺乏书写的连续性。写字,运笔本是连贯动作,王宠把连续性消解掉,你可以说他是创新,但说不定他参照的法帖就是那种劣质刻帖呢。初学小楷,最好避一避王宠。

黄庭坚草书。黄庭坚草书卓然大家,但初学容易失之粗野。

米芾。米芾婀娜多姿,像美女,所以如今学的人非常多。但很多人漏了他的法度和精致(并忘记了他的天才和神经病气质),写得摇摆动荡,粗头乱服,把美女写成伧父。参考董其昌学的米芾,或可有用。

另外像八大山人、何绍基、弘一法师,都是个性浓厚的艺术家,但如果去学,恐怕就是一种冒险。

我们并非说不能学这些家,而是认为,如果要学,最好思考一下自己适不适合学,以及怎么学,而不是看国展学哪家获奖多,就学哪家。更重要的是,不管你为了追求变法要学谁,孙过庭的『平正』,以及苏轼的『峥嵘』『绚烂』,不光是在早年去追求,而实在是要花毕生的功夫去践行。托尔斯泰六十岁时,每天拿个小本子进行造句练习。个中道理,急于求成者,大概充耳不闻吧。『绚烂之极』,决非朝夕之功。至于绚烂之极的平淡,具体到底是什么风格面貌,应该怎样才能达到?对不起,笔者还没老,不懂,不敢乱讲。

郑板桥(虽然他的书法也要慎学)有一首诗写得不错: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可以做个美学词汇的小排比:

绚烂——平淡

险绝——平正

冗繁——清瘦

熟 —— 生

这是古人美学的小机关。

宋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虽然是词,且非论艺,但和苏轼、孙过庭、郑板桥讲的是一个道理。

本文作者赵龙涛书法作品欣赏

74564b1933e0d377f0f843768be27618.jpg

小楷立轴〖赵孟頫赠赵虞卿序〗

作品尺寸:23×43cm

a8fa584c3b430dd2b15c8dd01434f5ec.jpg

小楷横幅〖心经〗

作品尺寸:70×23cm

6decf74e09da04141f9a918dfea9fbee.jpg

行书横幅〖王维终南山〗

作品尺寸:69×34cm

020bf91873e02efdd84fbace561fd707.jpg

行书横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作品尺寸:70×23cm

ddf23cc791760250eefde56336ba03aa.jpg

楷书立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作品尺寸:34×68cm

精选】赵龙涛书法作品专场

030d7ff58f03142bcae6fedc31a95bc6.jpg

作者简介

赵龙涛,一九八一年生,西安人,书法硕士,龙美文化/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工作之余,耽于读书,写字倒是随心。先习唐楷,后见魏碑〖张玄墓志〗,心里喜欢,学了一阵。再之后,临智永,写苏轼。近几年,行、楷暗自喜欢赵孟頫,小楷措意于文徵明。自以为书法当求洁净精微,规模古人,不轻言创新。

思斌 發表於 2025-7-24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绚烂与平淡:论书学进阶之辩证关系》

赵君龙涛论东坡书学要义,深契艺道三昧。今不揣谫陋,试申其旨。

东坡《与侄论文书》所揭"绚烂之极,乃造平淡"之理,实本于《庄子·刻意》"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旨。昔张怀瓘《书断》论钟繇"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王僧虔《笔意赞》谓"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皆与此理相通。盖艺事进阶,必经三重境界:初求法度精严,继追意态飞扬,终得冲和简远。

一、绚烂阶段乃筑基之功
少时气象峥嵘,实为技法锤炼之必需。观颜鲁公《王琳墓志》确存褚河南遗意,此正"取法乎上"之明证。赵松雪谓"得古刻数行可名世",非谓取径宜狭,实言专精之要。昔米南宫"集古字"阶段,日临晋帖不辍;王觉斯五十岁前遍摹阁帖,皆证绚烂积累之重。此阶段当如《周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广涉诸家而后能化。

二、平淡境界乃化合之果
老年书风之变,非刻意为之,实为"人书俱老"之自然流露。鲁公《勤礼碑》去褚法而存筋骨,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此"平正"非稚拙之平,乃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所谓"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化境。黄庭坚评东坡晚年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颠倒",正是绚烂至极后的自在呈现。

三、取法之道贵在通变
启元白先生主张取法从心,实为破除门户之见。然《礼记》云"不陵节而施",学书亦当有序:
1. 辨体阶段:如少年王右军学卫夫人正书,奠基本体
2. 融通阶段:似米芾"八面出锋",兼收诸家
3. 创变阶段:若傅山"宁拙毋巧",自出机杼
今人幸睹墨林星凤,更当以《文心雕龙》"通变"为则:先立定脚跟于一家,后参酌百家,终成自家面目。

结语:
绚烂与平淡,犹《易经》"见龙在田"与"飞龙在天"之递进。董玄宰云"字须熟后生",此"生"正是历经繁华后的本真。学者当记:无匠气不能入道,有匠气终非至道。东坡此札,非独论文论书,实为一切艺事指明向上一路。
古筝 發表於 2025-7-25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绚烂至极"与"老熟平淡"之辩证关系》

赵君龙涛所论苏子"绚烂之极,乃造平淡"之语,诚为探骊得珠之见。余今试以"三境递进"之说解之:少年务求气象峥嵘,中年须得法度森严,晚年方能返璞归真。此非独作文之道,实乃艺事之通衢。

考诸书史,王右军《兰亭序》与《丧乱帖》之别,恰似太白少年"飞扬跋扈"与晚年"清水芙蓉"之异。《兰亭》廿八行,字字珠玑,锋颖毕现;《丧乱》数纸,点画狼藉,反见天真。此非功力衰退,实乃"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字须熟后生",正与此理相通。

至于颜鲁公书迹演变,尤堪玩味。《王琳墓志》尚存褚河南峭拔之姿,至《勤礼碑》则化剑为犁,浑穆天成。然细察其"屋漏痕""锥画沙"之笔法,绚烂技巧实已内化为筋骨血肉。黄庭坚评颜书"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恰道出这种"绚烂至极"与"平淡天然"的辩证统一。

今人学书之弊,常在未历绚烂而妄求平淡。如禅宗所谓"未悟而求休歇",终成枯木寒鸦。苏子教侄"当且学旧时应举文字",正是告诫须先经"龙蛇捉不住"的锤炼阶段。傅山《霜红龛集》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此语须于技法纯熟后言之,若初学者便以"丑拙"为遁词,则谬以千里矣。

临池之道,当如酿泉为酒:初榨之汁不免浮沫,陈年窖藏乃得醇厚。观怀素《自叙帖》狂草,看似率意挥洒,实则笔笔有来历。其早年"蕉叶练字"的功夫,正是后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根基。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法,此等"绚烂"积累,方有"平淡"时的信手拈来。

今见赵君所论,不禁想起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中语:"凡物之精者必变,变而后能化。"学书者当先求"精能之至",而后可臻"鬼神通之"之境。倘若未及山顶而云"不过如此",终是管窥蠡测耳。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