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5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稀世珍品!明代三位大才子的聯袂之作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寬、唐寅、王寵的聯袂作品

今天說說一件小小的扇面書法,作品雖小,來頭可大了。如果單單是一位書家所爲也就罷了,偏偏這是明代三位才子吳寬、唐寅、王寵的聯袂作品,實屬佳品!

整體欣賞

bf54f96408f61ffeabd5ad7f8848af63.jpg

局部品味

214fc1ac1d89aa1d33394bb472e5a59e.jpg

老大哥吳寬率先開筆,他題詩一首:

晨雞初唱攬衣裳,城闕遙分見曙光。

耿耿長庚帶殘月,迢迢行潦接污潢。

橋頭雨過添新水,苹末風來送早涼。

自笑江南未歸客,廿年騎馬入朝忙。

吳寬生於1435年,狀元出身,官至禮部尚書。官做得大,文學造詣也非常高。

吳寬寫了一首【早朝】,描繪自己不能睡懶覺,天天大清早入朝忙,不知後面的兩位著名的『高考落榜生』看到這首詩會有何感想?

1ca8eb7c96d4d0b31d201c9c3931c12d.jpg

接著,風流才子唐伯虎出場了。他也題詩一首:

雨雪關河晚,風沙鴻雁來。

送君將寶劍,攜手上金台。

錦繡三千牘,天人第一才。

楊雄新賦就,聲價重蓬萊。

唐寅出生於1470年,小吳寬35歲。這兩個人關係很好,唐寅因科場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爲吏,吳寬還曾給老朋友寫信求情,請求好好照顧他。

然而科場失意,反而造就了唐伯虎的書畫聲名。

a5744dc7d92c3f8097b86ca5d6a483e5.jpg

最後,小兄弟王寵收尾。他題詩爲:

落日賦招隱,懷哉劉伯倫。

卞山雲不斷,苕水色相新。

鸞鶴諧新賞,瑤華贈美人。

樵風吹未穩,空隔武陵春。

王寵生於1494年,小唐寅24歲,小吳寬59歲。吳寬去世時,王寵才12歲。由此可以推斷,這把扇面不會是三人現場合作。應是吳寬先寫的,後來唐寅補題,王寵又補題。

吳寬書法欣賞

830fbade5d4dad6e6405d09da289cf63.jpg

吳寬【種竹詩卷】

6316bfb83e22ce4413eee584e8b0f3d6.jpg

行書扇面

吳寬的書法傳世作品主要爲楷行。學蘇東坡,似蘇字以外一步不窺。王鏊【震澤集】云:『寬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崛,雖規模於蘇,而多所自得。』這種自得,雖然在外觀上未脫去蘇字面目,然而他以一種肥厚有重量感的書法,異於蘇州一帶書家追求秀麗的常貌,也明顯地遠離了明初以來染於元人書法的一般面目。所以邢侗評曰:『(匏翁)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亦畢竟趙宋本色耳。超著實難。』

70e14ebecc8dcf9b948208e413ba5dbc.jpg

吳寬【致歐信爲唐寅乞情札】

e3386cc4681744a329c5766c30043c5f.jpg

吳寬【行書蘇軾雪詞卷】

唐寅書法欣賞

928dbc6b77145a752e0541410989c442.jpg

唐寅【自書聯句詩】

68ebca38791f9bbc651f0ead403a0d81.jpg

8aca75262938994134d5c13a67511a7e.jpg

eeb753f9599ec05574d31b745e32f443.jpg

唐寅【落花詩冊】節選

唐寅的書法不及繪畫、詩文出名,但天分也極高。他的書法主要學趙孟頫,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其實,唐寅的書法與繪畫一樣,均注意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面貌也很多樣,只是享年不永,尚未達到『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界。

561f1047e8f90909eaa339bba13f380a.jpg

唐寅【吳門避暑詩】

王寵書法欣賞

c12133724eb64ad3f1cba8194f45e632.jpg

王寵【自書游包山詩】手卷

2a69807945f4b06c2d184517c02a25bc.jpg

王寵跋【管道升書卷】

王寵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並稱『吳中三家』。其中尤以書法最爲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爲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而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 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爲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ecb2a7539b71ae4f1206b403fa22a66f.jpg

王寵【千字文卷】

75635dd2acc1309c24cc28948b47849e.jpg

王寵【小楷謝康樂詩】扇面

b0b5827ead15b5febfa15b0382c93e30.jpg

草書冊頁

吳寬、唐伯虎、王寵,這三個明代大才子,陰差陽錯就共同完成了一件偉大的扇面作品。這也許是天意使然。

在當時,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和詩人。不同的是他們的經歷與身份。

在仕途上,吳寬是無疑是大嬴家,中狀元,當高官。唐伯虎鄉試考過第一,如果不是那場科場官司,他也許躋身進士行列了,那樣的話,我們恐怕會失去一個以書畫名世的風流才子。王寵在科考中最慘,屢敗屢考,就是不中。最後抑鬱而終。

然而後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與考試順利與否、功名高低無關。論書法史的地位,王寵明顯高於唐伯虎,論後世的知名度,唐伯虎又明顯高過吳寬。就連考上進士的王寵家兄王守,寫字風格與王寵相仿,卻鮮爲人知。

看來一時的名利,不足以流傳千古。惟有學問和藝術精深,方可青史留名。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4-15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明代吳門三絕扇面考略:兼論文人交遊與筆墨傳承】

此扇面集吳寬、唐寅、王寵三家墨妙,實爲明代吳門藝文傳承之重要物證。考其形制雖小,然蘊含三重文化價值:一爲明代狀元與布衣文人的筆墨對話,二見吳門書風代際嬗變之軌跡,三顯文人雅集"非現場性"創作的特殊範式。

吳寬【早朝】詩書法最堪玩味。其結字取東坡"石壓蛤蟆"之態而益見凝重,行筆中"城闕""迢迢"等字橫畫尤見"綿里裹鐵"之妙,恰如王世貞【藝苑卮言】所評"寬書如老羆當道,百獸震恐"。詩中"廿年騎馬入朝忙"之句,與其現存【家藏集】卷十四【夜宿鴻臚】"玉堂清切儼神仙,章奏何煩達御前"形成有趣互文,狀元文臣的廟堂情懷躍然紙上。

唐寅補書部分可見典型"六如體"特徵。其"雨雪關河"五言詩用筆明顯取法趙孟頫【膽巴碑】而參以北海意趣,尤以"錦繡三千牘"之"牘"字右下部誇張伸展,暗含科場案後"浪蕩才子"的身份解構。值得注意的是,此作與上海博物館藏【落花詩冊】中期作品相比,少了幾分頹放而多幾分端謹,當爲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風格轉變期之作。

王寵題詩書法已現"以拙爲巧"的典型書風。"落日賦招隱"結字取鍾繇橫向體勢而參以章草筆意,尤以"武陵春"三字波磔分明,與其嘉靖五年【辛巳書事詩冊】一脈相承。考王寵補題時年約二十餘歲,卻能力避時流軟媚之習,足見其早年即具"返古出新"的藝術自覺。

此扇面的特殊價值更在於其"隔代合璧"的生成方式。據【吳郡文編】載,吳寬卒時王寵尚幼,三人確無雅集可能。然考唐寅【又與文徵明書】有"匏庵(吳寬)遺墨,每展讀如對長者"之語,可知吳門後學常以補題先賢作品爲風雅。這種"跨越時空的筆墨對話",實爲明代吳中文人獨特的文化傳承方式。

今觀此扇,三絕合璧非但無拼湊之嫌,反構成微妙的藝術對話:吳寬之渾厚如黃鐘大呂,唐寅之俊逸若清商疊奏,王寵之古拙似金石遺響。三者在方寸之間各臻其妙,恰似吳門藝文傳承的生動縮影,較之同時期【停雲館帖】的刻意集古,更顯自然天成。如此文人精神的物化呈現,謂之"稀世珍品"實不爲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