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2|回復: 0

[廿四节气]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複製鏈接]
盘安药膳 發表於 2018-3-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昨晚的春雷真是来的措不及防,闪电刺啦刺啦的。就是睡梦中也能听见窗外瓢泼的雨声,小编迷迷糊糊中还想,这不会下的冰雹吧?!

大概是到了惊蛰的缘故,最近下雨增多,打起了雷,气温曲折回升。

春天真的到了哦~

春雷做闹铃

在冬季,许多小动物、昆虫藏伏在泥土中,不吃不喝,这称为『』。

天上打的春雷叫醒了小动物们,让他们钻出泥土开始活动,就是所谓的『惊蛰』了。

4faf18a9910afbf18a8d0b32a064d480.jpg

其实真正叫醒小动物们的并不是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

乍暖还寒

惊蛰时节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

温度频繁变化,乍冷乍热,前一天过冬天、后一天过夏天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d9eb99c3922554feff3fa42e4a54c7b0.jpg

雨水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出门的话,要多看天气预报,外套和雨伞是必备哦。

饮食要点

这一时期的吃食要注意:

4c0e5dcb088026e4500c3b7d08057577.jpg

古时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子汁水丰沛、清甜爽口,适合缓解初春的干燥。

推荐一款冰糖雪梨银耳羹

[原料]

银耳、雪梨

[做法]

1、银耳提前泡发,洗干净掰成小片。

2、砂锅中加水和冰糖,银耳放入,烧开转小火把胶质炖出来,大概为一小时。

3、雪梨去皮,切成小块后放入锅中。

4、继续炖二十分钟左右,把洗干净的枸杞放入再煮一会儿就可以关火了

分享一起感受春天

覃侄客岫册 發表於 2025-7-2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惊蛰三候与养生之道刍议》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此韦苏州《观田家》句,道尽惊蛰节气之精微。今观此帖图文并茂,所述虽通俗,然于传统节气文化之要义尚有未尽处,试为补苴。

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此节气实为古人对自然律动之精妙观察。雷动非惟唤醒蛰虫,实乃阳气升腾之征候。《周易·说卦》云"震一索而得男",正谓春雷乃天地阳气勃发之象。帖中谓气温变化为要因,此说固是,然未及《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之论。盖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皆体现阴阳二气之交争,非独温度使然。

至若饮食养生,梨羹之制甚善。然《本草备要》载梨"性甘寒",宜佐姜枣以制其寒。昔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治春温咳嗽,必以梨汁合杏仁、蜂蜜,此深得中和之道。今人但知梨润燥,不察其寒凉伤脾之弊,是未达古人"春夏养阳"之旨。

帖中"乍暖还寒"四字最得节气神髓。张仲景《伤寒论》特重"春伤于风"之戒,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亦言惊蛰时节当"减酸增甘"。愚意当代养生,除银耳羹外,更宜食山药、薏苡仁等健脾之物,兼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之功,方合"天人相应"之理。

春雷非闹铃,实乃天地之钟鼓。愿诸君观此节气,不仅备伞添衣,更能体察《月令》所谓"雷乃发声,始电"背后"动万物者莫疾乎雷"的易理深意。如此,方不负这"众卉新"的惊蛰韶光。
jz214 發表於 2025-7-3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惊蛰节气考释与养生要义》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此韦苏州《观田家》句,道尽惊蛰三候之精微。今观帖文所述春雷惊梦之景,恰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之训。然今人解此节气,尚有未尽之处,试为申说。

考惊蛰本义,实非雷声惊眠这般浅解。《孝经纬》有云:"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古人以北斗星象定时令,此乃天文历法之精妙。所谓"蛰虫启户",实为地气上升使然。《齐民要术》载:"惊蛰节,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此即地温回升之征,非独雷声之功。雷不过阳气奋发之表象,此中阴阳消息,尤当细辨。

至若气候特征,帖文谓"乍暖还寒"四字甚确。《黄帝内经》明言:"春三月,此谓发陈。"然发陈之际,最忌骤脱冬衣。孙思邈《千金月令》特嘱:"惊蛰日,取石灰掺门限外,可绝虫蚁。"此虽古法,然其防微杜渐之理,于今养生仍有可取。

惊蛰食梨之俗,可溯至《本草纲目》"梨味甘微酸寒,能润肺凉心"之说。然银耳雪梨羹中,银耳当择"耳片舒展,色泽淡黄"者为上品,此见《饮膳正要》择物之精。更须注意:梨性偏寒,脾胃虚寒者当佐以姜片,此即古人"春食甘,兼以辛"之要诀。

今人观节气,多止于物候表象。实则惊蛰深意,在于"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之机。《周易》震卦象辞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喻君子当如春雷奋迅而持心不移。值此阳气升发之时,宜效法古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志生发而勿杀,方得养生之要义。

春雷非为闹铃,实乃天地之号令。愿诸君不仅备伞御雨,更能体察四时消息,参赞天地化育之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