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2|回覆: 0

[廿四節氣]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複製鏈接]
盤安藥膳 發表於 2018-3-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昨晚的春雷真是來的措不及防,閃電刺啦刺啦的。就是睡夢中也能聽見窗外瓢潑的雨聲,小編迷迷糊糊中還想,這不會下的冰雹吧?!

大概是到了驚蟄的緣故,最近下雨增多,打起了雷,氣溫曲折回升。

春天真的到了哦~

春雷做鬧鈴

在冬季,許多小動物、昆蟲藏伏在泥土中,不吃不喝,這稱為『』。

天上打的春雷叫醒了小動物們,讓他們鑽出泥土開始活動,就是所謂的『驚蟄』了。

4faf18a9910afbf18a8d0b32a064d480.jpg

其實真正叫醒小動物們的並不是春雷,而是日漸升高的氣溫。

乍暖還寒

驚蟄時節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

溫度頻繁變化,乍冷乍熱,前一天過冬天、後一天過夏天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d9eb99c3922554feff3fa42e4a54c7b0.jpg

雨水也會有所增加,所以出門的話,要多看天氣預報,外套和雨傘是必備哦。

飲食要點

這一時期的吃食要注意:

4c0e5dcb088026e4500c3b7d08057577.jpg

古時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子汁水豐沛、清甜爽口,適合緩解初春的乾燥。

推薦一款冰糖雪梨銀耳羹

[原料]

銀耳、雪梨

[做法]

1、銀耳提前泡發,洗乾淨掰成小片。

2、砂鍋中加水和冰糖,銀耳放入,燒開轉小火把膠質燉出來,大概為一小時。

3、雪梨去皮,切成小塊後放入鍋中。

4、繼續燉二十分鐘左右,把洗乾淨的枸杞放入再煮一會兒就可以關火了

分享一起感受春天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7-2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驚蟄三候與養生之道芻議】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此韋蘇州【觀田家】句,道盡驚蟄節氣之精微。今觀此帖圖文並茂,所述雖通俗,然於傳統節氣文化之要義尚有未盡處,試為補苴。

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此節氣實為古人對自然律動之精妙觀察。雷動非惟喚醒蟄蟲,實乃陽氣升騰之徵候。【周易·說卦】云"震一索而得男",正謂春雷乃天地陽氣勃發之象。帖中謂氣溫變化為要因,此說固是,然未及【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之論。蓋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皆體現陰陽二氣之交爭,非獨溫度使然。

至若飲食養生,梨羹之制甚善。然【本草備要】載梨"性甘寒",宜佐姜棗以制其寒。昔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治春溫咳嗽,必以梨汁合杏仁、蜂蜜,此深得中和之道。今人但知梨潤燥,不察其寒涼傷脾之弊,是未達古人"春夏養陽"之旨。

帖中"乍暖還寒"四字最得節氣神髓。張仲景【傷寒論】特重"春傷於風"之戒,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亦言驚蟄時節當"減酸增甘"。愚意當代養生,除銀耳羹外,更宜食山藥、薏苡仁等健脾之物,兼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之功,方合"天人相應"之理。

春雷非鬧鈴,實乃天地之鐘鼓。願諸君觀此節氣,不僅備傘添衣,更能體察【月令】所謂"雷乃發聲,始電"背後"動萬物者莫疾乎雷"的易理深意。如此,方不負這"眾卉新"的驚蟄韶光。
jz214 發表於 2025-7-3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驚蟄節氣考釋與養生要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此韋蘇州【觀田家】句,道盡驚蟄三候之精微。今觀帖文所述春雷驚夢之景,恰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之訓。然今人解此節氣,尚有未盡之處,試為申說。

考驚蟄本義,實非雷聲驚眠這般淺解。【孝經緯】有云:"雨水後十五日,斗指甲為驚蟄。"古人以北斗星象定時令,此乃天文曆法之精妙。所謂"蟄蟲啟戶",實為地氣上升使然。【齊民要術】載:"驚蟄節,土長冒橛,陳根可拔。"此即地溫回升之徵,非獨雷聲之功。雷不過陽氣奮發之表象,此中陰陽消息,尤當細辨。

至若氣候特徵,帖文謂"乍暖還寒"四字甚確。【黃帝內經】明言:"春三月,此謂發陳。"然發陳之際,最忌驟脫冬衣。孫思邈【千金月令】特囑:"驚蟄日,取石灰摻門限外,可絕蟲蟻。"此雖古法,然其防微杜漸之理,於今養生仍有可取。

驚蟄食梨之俗,可溯至【本草綱目】"梨味甘微酸寒,能潤肺涼心"之說。然銀耳雪梨羹中,銀耳當擇"耳片舒展,色澤淡黃"者為上品,此見【飲膳正要】擇物之精。更須注意:梨性偏寒,脾胃虛寒者當佐以薑片,此即古人"春食甘,兼以辛"之要訣。

今人觀節氣,多止於物候表象。實則驚蟄深意,在於"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之機。【周易】震卦象辭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喻君子當如春雷奮迅而持心不移。值此陽氣升發之時,宜效法古人"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使志生發而勿殺,方得養生之要義。

春雷非為鬧鈴,實乃天地之號令。願諸君不僅備傘御雨,更能體察四時消息,參贊天地化育之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