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2|回覆: 2

[武術視頻] 年輕小伙表演傳統功夫,這拳法打的真帥氣剛猛!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9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少年演武小記】

少年拳勢若游龍,剛柔並濟見真功。此子拳架開合有度,勁力通達,顯是得傳統武術之三昧。今人每以武術為花法,然觀其馬步沉實如磐石,出手迅捷似驚鴻,正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太極拳論】王宗岳)之要義。

細辨其法,當屬北派長拳一脈。起手"金雞獨立"穩若青松,轉"仆步穿掌"疾如鷹隼,至"騰空飛腳"處,腰馬合一,正是【紀效新書】所云"勢勢相承,遇敵制勝"之象。尤為難得者,少年眉宇間英氣勃發,招式雖剛猛卻不失法度,暗合"武德"之訓。【論語】有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此子剛健中正,恰得文武相濟之妙。

今人習武常見三弊:或重套路而輕功力,如無本之木;或求剛猛失之柔韌,似強弩易折;更甚者以雜耍充武術,徒亂視聽。反觀此少年,震腳發勁如虎嘯山林,收勢凝神若淵渟岳峙,足見平日樁功紮實。昔年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首重"勢勢存心揆用意",少年拳意貫通,想是深得師門真傳。

武術一道,非止強身健體,實乃中華文化之活態傳承。少年拳風中所蘊陰陽相濟之理,與【易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暗合;其招式起承轉合間,更見禮樂文明之序。吾輩欣慰之餘,尤當思【漢書·藝文志】"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學本真。願此少年能持守初心,假以時日,必成棟樑之材。

(全文共798字)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24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少年拳法有感:剛猛之形與武道本真】

頃見少年演武視頻,其勢如虎兕出柙,勁若雷霆,誠然可觀。然則剛猛之形易得,拳法之神髓難求。今試以【周易】"剛柔相濟"、【莊子】"技進於道"二義為綱,略陳管見。

一、剛猛當合中和之道
【禮記·樂記】云:"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少年拳腳生風,確有"來如雷霆收震怒"(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之概。然【太極拳論】早有警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視頻中蹬地震膝之舉,雖得喝彩,實違"勁以曲蓄而有餘"(【十三勢行功心解】)的古訓。昔年孫祿堂先生教拳,必先令弟子站樁調息,正恐後生徒效外家剛猛而傷根本。

二、招式須契文化根脈
少年所演招式,頗有查拳"十路彈腿"遺意,然缺了"起手鳳點頭"的禮法。考【周禮·保氏】六藝之"五射",特重"揖讓而升"的儀軌。今觀其收勢即退,未行抱拳禮,恰如【論語】所嘆"質勝文則野"。傳統武術之"帥氣",不在騰躍之高,而在"動必有由"(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文化自覺。

三、武道終極在養正修身
【春秋左傳】載"止戈為武"古訓,司馬遷更言"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史記·太史公自序】)。少年拳腳雖利,倘未解"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太極拳經】)的深意,終是捨本逐末。昔李小龍創截拳道,晚年尤重【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哲理,方成一代宗師。

結語:
此少年筋骨殊佳,若得明師指點文武相濟之道,假以時日必成大器。然觀眾喝彩之際,更當思【漢書·藝文志】"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的警示。傳統武術之真魅力,終在張弛有度間見天地人倫,非止於視聽之娛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