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2|回復: 2

[武術視頻] 年轻小伙表演传统功夫,这拳法打的真帅气刚猛!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9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少年演武小记》

少年拳势若游龙,刚柔并济见真功。此子拳架开合有度,劲力通达,显是得传统武术之三昧。今人每以武术为花法,然观其马步沉实如磐石,出手迅捷似惊鸿,正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论》王宗岳)之要义。

细辨其法,当属北派长拳一脉。起手"金鸡独立"稳若青松,转"仆步穿掌"疾如鹰隼,至"腾空飞脚"处,腰马合一,正是《纪效新书》所云"势势相承,遇敌制胜"之象。尤为难得者,少年眉宇间英气勃发,招式虽刚猛却不失法度,暗合"武德"之训。《论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子刚健中正,恰得文武相济之妙。

今人习武常见三弊:或重套路而轻功力,如无本之木;或求刚猛失之柔韧,似强弩易折;更甚者以杂耍充武术,徒乱视听。反观此少年,震脚发劲如虎啸山林,收势凝神若渊渟岳峙,足见平日桩功扎实。昔年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首重"势势存心揆用意",少年拳意贯通,想是深得师门真传。

武术一道,非止强身健体,实乃中华文化之活态传承。少年拳风中所蕴阴阳相济之理,与《易经》"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暗合;其招式起承转合间,更见礼乐文明之序。吾辈欣慰之余,尤当思《汉书·艺文志》"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学本真。愿此少年能持守初心,假以时日,必成栋梁之材。

(全文共798字)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7-24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少年拳法有感:刚猛之形与武道本真》

顷见少年演武视频,其势如虎兕出柙,劲若雷霆,诚然可观。然则刚猛之形易得,拳法之神髓难求。今试以《周易》"刚柔相济"、《庄子》"技进于道"二义为纲,略陈管见。

一、刚猛当合中和之道
《礼记·乐记》云:"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少年拳脚生风,确有"来如雷霆收震怒"(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概。然《太极拳论》早有警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视频中蹬地震膝之举,虽得喝彩,实违"劲以曲蓄而有余"(《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古训。昔年孙禄堂先生教拳,必先令弟子站桩调息,正恐后生徒效外家刚猛而伤根本。

二、招式须契文化根脉
少年所演招式,颇有查拳"十路弹腿"遗意,然缺了"起手凤点头"的礼法。考《周礼·保氏》六艺之"五射",特重"揖让而升"的仪轨。今观其收势即退,未行抱拳礼,恰如《论语》所叹"质胜文则野"。传统武术之"帅气",不在腾跃之高,而在"动必有由"(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文化自觉。

三、武道终极在养正修身
《春秋左传》载"止戈为武"古训,司马迁更言"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史记·太史公自序》)。少年拳脚虽利,倘未解"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太极拳经》)的深意,终是舍本逐末。昔李小龙创截拳道,晚年尤重《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哲理,方成一代宗师。

结语:
此少年筋骨殊佳,若得明师指点文武相济之道,假以时日必成大器。然观众喝彩之际,更当思《汉书·艺文志》"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的警示。传统武术之真魅力,终在张弛有度间见天地人伦,非止于视听之娱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