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有五難,你被卡在哪裏?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五難』

一、難在用筆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裏的『遲急』、『曲直』、『藏出』、『起伏』說的都是在用筆過程中行筆的變化。

『遲急』是說行筆速度節奏的變化;

『曲直』是說行筆運動軌跡的變化;

『藏出』是說起筆、收筆的變化;

『起伏』是說行筆過程中提、按的變化。

這些都是用筆的要點,而且不同的行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遲』表現『沉着』,『急』表現『得勢』;『曲』表現『多姿』;『直』表現『剛勁』;『藏』表現『渾成』;『出』表現『爽利』;『起』表現『靈動』;『伏』表現『穩重』。然而,這些又都不是絕對的,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這裏的『十』、『五』我們應該把它視為辨證關係,而不是絕對的量化標準,更不能把 『十遲五急』作為每字的處理方法,否則將會弄巧成拙。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相互對立的元素組成一個和諧的矛盾統一體,使其書法線條豐富多彩,變化無窮。一句話,學會了用筆就等於學會了走路,只有能熟練地駕御毛筆,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到那裏就寫到那裏。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陳圖】後)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裏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齊平,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只有雷同,沒有變化的字不是書法。

79d5dc08e73d14af959ade186c98bed7.jpg

那書法是什麼呢?書法是藝術,在書法中處處都要表現藝術。從形態上講究對比、變化,從內涵上講究神采、韻味。故對比、變化是書法的根,神采、韻味是書法的魂。蔡邕在【九勢】中說:『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合勢背。』書法要求筆畫搭配適宜、使轉有情。線條決定質量,結構決定形態,韻味決定神采。

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後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慾,看着就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書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內,形可視,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難,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麼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謂形神兼備也。

二、難在墨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墨法在書法中佔着中要的地位,善於用墨,是書家一生不斷的追求。

9711fd80135ff04c34ed2fe1dc8a80f6.jpg

素有『惜墨如金』的當代草聖林散之,用墨講究、變化無窮。『潑墨似水』的清代神筆王鐸,用墨大膽、痛快沉着,把筆墨『濃、淡、干、濕、燥』的豐富變化演繹地淋漓盡致。宋姜夔【續書譜·用墨】說的更為詳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這說明不同的字體對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體增彩。

書法中的『濃淡』、『乾濕』、『燥韻』的一切變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過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應。如用墨不可過淡,淡則灰,灰則傷神;不可過濃,濃則滯,滯則不暢(筆);不可過干,干則枯,枯則無華;不可過濕,濕則溢,溢則無韻;不可過燥,燥則焦,焦則狼藉。否則,就會失去天真。

三、難在章法

古人作書很講究章法,蔣驥【續書法論】:『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行間有高下疏密,須得參差掩映之跡。』

章法是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顧盼,行與行之間的相映,整體上氣韻通達,虛實相生,神采飛揚。章法也稱『布白』,『布白』就是『佈局』,把整幅作品的內容進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四、難在意境

意境是書法家把書法的情感注入筆端,用書法的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意,讓讀者欣賞到書法作品的豐富內涵,從中得到感悟、啟示和滋養。

意境是文化的體現,其表現方法,簡單地說是虛實相生,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升華,虛實是相互依託的關係。

e7d66751e4d064b5ed38854915d9765f.jpg

在書法的審美過程中,意境的產生,是一種心理現象。『意境深遠』:就是把書法藝術不同的美,展示在想像的空間裏,把自然境界和藝術境界的完美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意境來。如顏體的開闊,表現出了豁達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胸懷寬宏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把這種境界表現在書法藝術中,就是意境。

意境表現的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意境應該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對比、誇張、意料之外的手法來吸引眼球,增加視角的衝擊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讓人回味無窮,激動、興奮和感慨,並使人們的情感得到淨化和升華。

在意境的表達上要考慮抒發情感,追求『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實情感表現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樣悲憤胸中出,至性書正氣,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是顏真卿心情的真實流露。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顧不得筆墨的工拙,隨着書家情緒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達到了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頂峯,在書法歷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e3fc3977cd6a0c09448dec58d6d70f49.jpg

五、難在融合

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的準確與否,決定了結構的形態的優劣。結構的寬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對比、變化準確與否,決定了章法的優劣

書法是通過漢字表達作者的情感的藝術,把筆畫、結構、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對比、變化統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術、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經典的好作品。

小滄 發表於 2025-6-24 03:0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五難之要義與破局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書法五難,誠為鞭辟入裏之談。余不揣譾陋,試以三代金文為體、兩晉書論為用,參以歷代書道實踐,略陳管見如次。

一、用筆之難實為心法之難
右軍"十遲五急"之論,非僅技法口訣,實乃陰陽辯證之體現。考甲骨文以刀代筆,已見疾澀相生之理;西周金文"屋漏痕"之象,正是"藏出起伏"之祖本。然今人習書,多囿於"起行收"三過其筆之程式,殊不知漢簡牘書中"刷筆"之迅捷、顏魯公【祭侄稿】"絞轉"之渾厚,皆破此藩籬。建議習書者當以【石門頌】練氣韻流動,以【張遷碑】習方筆蓄勢,使腕底自成太極。

二、墨法玄機在虛實相生
包慎伯【藝舟雙楫】言"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此論猶未盡也。觀徐渭狂草,墨瀋淋漓處見"墨分五色"之妙;董其昌淡墨書,虛白處生"計白當黑"之趣。今人可試以"三階九法":先求筆實墨沉(如伊秉綬隸書),次追枯潤相濟(如王鐸漲墨),終達無意於佳乃佳之境(如弘一法師晚年書)。切記"水墨乃字之血",當以【書譜】"帶燥方潤"四字為圭臬。

三、結構之難實為宇宙觀照
蔡邕【九勢】"遞相映帶"之說,早見於商周青銅器銘文之錯落有致。習楷書者當知"九宮八面"非機械分格,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同字異態"之法,實為結構活法。建議取法【韭花帖】之疏朗、【蜀素帖】之敧側,更當參悟【泰山經石峪】"大字如小字"的宏觀把控。

四、章法妙在呼吸吐納
右軍【蘭亭】二十八行,行氣如虹而首尾相應。今人作條幅常患"狀如算子"之病,蓋因未解"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真義。可師法黃庭堅【松風閣】之"盪槳筆法",使字組如波浪相逐;更當研讀八大山人冊頁,悟"不齊之齊"的構成法則。

五、神采之難終歸修養之功
東坡雲"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此語道破天機。觀趙之謙魏碑楷書有金石氣,吳昌碩石鼓文含鬱勃勢,皆學問滋養所致。建議日課可分"三疊":晨臨碑版以壯骨力,午寫簡札養性情,夜讀詩文潤心田。

要之,破五難非在炫技,而在明理。昔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悟筆法,懷素觀夏雲奇峯得草書三昧,皆證"功夫在書外"之理。今人若能將"五難"視為五扇法門,以傳統為基而化古為新,則自可於水墨氤氳間,見天地之大美。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書論體例,參以金石考據之法,力求言簡意賅而理法兼備。)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7-15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五難通解】
——答休竹客君書法五難之問

休竹客君所論書法「五難」,誠為學書者必經之障。今試以歷代書論為基,參以實踐體悟,析其要義。

一、用筆之難在「陰陽相濟」
右軍「十遲五急」之論,實本【周易】剛柔相推之理。遲非滯,急非滑,當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用筆之妙,正在對立統一:藏鋒如老衲入定,出鋒似利刃出匣,然皆須以氣貫之。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說,正謂此道。學者當從【智永真草千字文】悟其使轉,觀【祭侄稿】得其節奏,切忌如算子布棋。

二、墨法之難在「虛實相生」
包慎伯【藝舟雙楫】論墨法:「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濃墨如漆,淡墨生煙,枯潤相發,方見天地陰陽。米南宮「刷字」之狂,董香光淡墨之雅,皆非徒求視覺之變,實乃心象之外顯。今人作書,多囿於「墨分五色」之表相,而失「血生於水,肉生於墨」之本旨。建議從【苕溪詩帖】悟其漲墨,自【蜀素帖】習其飛白。

三、結字之難在「勢態平衡」
蔡邕【九勢】「遞相映帶」之說,暗合道家「負陰抱陽」之思。結字如佈陣,當如【孫子兵法】言「奇正相生」:王鐸之欹側如驚濤裂岸,文徵明之端嚴似玉樹臨風,然皆不失重心。學者可參歐陽詢【三十六法】,先求「向背得宜」,再追「潛虛半腹」之妙。

四、章法之難在「呼吸開闔」
書之章法,猶太極之起承轉合。張懷瓘【書斷】云「一筆而成,氣脈通連」,此非指物理連綿,實乃勢之不絕。觀【蘭亭序】若清泉出澗,【寒食帖】似亂石鋪街,皆得自然之趣。建議初學從楊凝式【韭花帖】悟疏密,自徐渭【草書詩軸】得縱橫。

五、神采之難在「書外功夫」
東坡「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之論,道破書法終極之難。技法可傳,氣韻難授。昔人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懷素見夏雲奇峯,皆證「外師造化」之理。今人若止於臨池,不讀【詩品】【文心】,不參琴韻畫理,終難入「神品」之境。

結語:五難如五行,相生相剋。用筆者金,墨法者水,結字者木,章法者火,神采者土。土生萬物而藏其精,故突破之道,當以「技道雙修」為宗,既需日課錙銖,更要澄懷味象。書道漫漫,願與諸君共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