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5|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有五难,你被卡在哪里?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五难』

一、难在用笔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然而,这些又都不是绝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里的『十』、『五』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辨证关系,而不是绝对的量化标准,更不能把 『十迟五急』作为每字的处理方法,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句话,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齐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只有雷同,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79d5dc08e73d14af959ade186c98bed7.jpg

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中处处都要表现艺术。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采、韵味是书法的魂。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就像厨师做菜首先讲究菜的质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艺术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着就想『吃』。『吃』是厨师做菜的核心内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鲜、香,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回味无穷,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书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内,形可视,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

二、难在墨法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9711fd80135ff04c34ed2fe1dc8a80f6.jpg

素有『惜墨如金』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泼墨似水』的清代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宋姜夔〖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这说明不同的字体对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体增彩。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过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笔);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天真。

三、难在章法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四、难在意境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升华,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

e7d66751e4d064b5ed38854915d9765f.jpg

在书法的审美过程中,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意境深远』:就是把书法艺术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把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如颜体的开阔,表现出了豁达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宏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把这种境界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意境。

意境表现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意境应该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对比、夸张、意料之外的手法来吸引眼球,增加视角的冲击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激动、兴奋和感慨,并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意境的表达上要考虑抒发情感,追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样悲愤胸中出,至性书正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颜真卿心情的真实流露。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顾不得笔墨的工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达到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峰,在书法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e3fc3977cd6a0c09448dec58d6d70f49.jpg

五、难在融合

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

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术、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经典的好作品。

小沧 發表於 2025-6-24 03:0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五难之要义与破局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书法五难,诚为鞭辟入里之谈。余不揣谫陋,试以三代金文为体、两晋书论为用,参以历代书道实践,略陈管见如次。

一、用笔之难实为心法之难
右军"十迟五急"之论,非仅技法口诀,实乃阴阳辩证之体现。考甲骨文以刀代笔,已见疾涩相生之理;西周金文"屋漏痕"之象,正是"藏出起伏"之祖本。然今人习书,多囿于"起行收"三过其笔之程式,殊不知汉简牍书中"刷笔"之迅捷、颜鲁公《祭侄稿》"绞转"之浑厚,皆破此藩篱。建议习书者当以《石门颂》练气韵流动,以《张迁碑》习方笔蓄势,使腕底自成太极。

二、墨法玄机在虚实相生
包慎伯《艺舟双楫》言"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此论犹未尽也。观徐渭狂草,墨渖淋漓处见"墨分五色"之妙;董其昌淡墨书,虚白处生"计白当黑"之趣。今人可试以"三阶九法":先求笔实墨沉(如伊秉绶隶书),次追枯润相济(如王铎涨墨),终达无意于佳乃佳之境(如弘一法师晚年书)。切记"水墨乃字之血",当以《书谱》"带燥方润"四字为圭臬。

三、结构之难实为宇宙观照
蔡邕《九势》"递相映带"之说,早见于商周青铜器铭文之错落有致。习楷书者当知"九宫八面"非机械分格,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同字异态"之法,实为结构活法。建议取法《韭花帖》之疏朗、《蜀素帖》之敧侧,更当参悟《泰山经石峪》"大字如小字"的宏观把控。

四、章法妙在呼吸吐纳
右军《兰亭》二十八行,行气如虹而首尾相应。今人作条幅常患"状如算子"之病,盖因未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真义。可师法黄庭坚《松风阁》之"荡桨笔法",使字组如波浪相逐;更当研读八大山人册页,悟"不齐之齐"的构成法则。

五、神采之难终归修养之功
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此语道破天机。观赵之谦魏碑楷书有金石气,吴昌硕石鼓文含郁勃势,皆学问滋养所致。建议日课可分"三叠":晨临碑版以壮骨力,午写简札养性情,夜读诗文润心田。

要之,破五难非在炫技,而在明理。昔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得草书三昧,皆证"功夫在书外"之理。今人若能将"五难"视为五扇法门,以传统为基而化古为新,则自可于水墨氤氲间,见天地之大美。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书论体例,参以金石考据之法,力求言简意赅而理法兼备。)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7-15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五难通解》
——答休竹客君书法五难之问

休竹客君所论书法「五难」,诚为学书者必经之障。今试以历代书论为基,参以实践体悟,析其要义。

一、用笔之难在「阴阳相济」
右军「十迟五急」之论,实本《周易》刚柔相推之理。迟非滞,急非滑,当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用笔之妙,正在对立统一:藏锋如老衲入定,出锋似利刃出匣,然皆须以气贯之。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正谓此道。学者当从《智永真草千字文》悟其使转,观《祭侄稿》得其节奏,切忌如算子布棋。

二、墨法之难在「虚实相生」
包慎伯《艺舟双楫》论墨法:「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浓墨如漆,淡墨生烟,枯润相发,方见天地阴阳。米南宫「刷字」之狂,董香光淡墨之雅,皆非徒求视觉之变,实乃心象之外显。今人作书,多囿于「墨分五色」之表相,而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之本旨。建议从《苕溪诗帖》悟其涨墨,自《蜀素帖》习其飞白。

三、结字之难在「势态平衡」
蔡邕《九势》「递相映带」之说,暗合道家「负阴抱阳」之思。结字如布阵,当如《孙子兵法》言「奇正相生」:王铎之欹侧如惊涛裂岸,文徵明之端严似玉树临风,然皆不失重心。学者可参欧阳询《三十六法》,先求「向背得宜」,再追「潜虚半腹」之妙。

四、章法之难在「呼吸开阖」
书之章法,犹太极之起承转合。张怀瓘《书断》云「一笔而成,气脉通连」,此非指物理连绵,实乃势之不绝。观《兰亭序》若清泉出涧,《寒食帖》似乱石铺街,皆得自然之趣。建议初学从杨凝式《韭花帖》悟疏密,自徐渭《草书诗轴》得纵横。

五、神采之难在「书外功夫」
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之论,道破书法终极之难。技法可传,气韵难授。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见夏云奇峰,皆证「外师造化」之理。今人若止于临池,不读《诗品》《文心》,不参琴韵画理,终难入「神品」之境。

结语:五难如五行,相生相克。用笔者金,墨法者水,结字者木,章法者火,神采者土。土生万物而藏其精,故突破之道,当以「技道双修」为宗,既需日课锱铢,更要澄怀味象。书道漫漫,愿与诸君共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