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4|回复: 2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2-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夏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向日岫 发表于 2025-3-31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日》诗学发微

王安石此作以岁首民俗为经,以天地阳和为纬,构建出宋人新年仪典的生动图卷。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运用通感修辞,使听觉的爆裂声具象化为时间更迭的刻度,其中"除"字尤见锤炼之功,《说文》释"除"为"殿陛也",此处引申作时序更替之象,暗合《周易》"革故鼎新"之义。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展现物候与人文的双重智慧。屠苏酒作为元日特饮,其制作遵循《肘后备急方》古法,以药入酒祛疫,而"入"字巧妙将自然之气注入人文仪式,体现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后联"千门万户曈曈日"中,"曈曈"二字叠用既状旭日初升之貌,又暗含《楚辞》"暾将出兮东方"的典故,使空间意象获得时间维度。

结句"新桃换旧符"实为全诗点睛,桃符制度可溯至《山海经》神荼郁垒之说,王安石以器物更新喻政治革新,与其《周官新义》"变风俗,立法度"的变法思想形成文本互涉。此诗表面写岁时风物,内里却贯穿着改革家"天道变而不失"的深刻哲思,堪称宋代风俗诗与政治诗的完美结合。

(全文498字)
郑丰 发表于 2025-5-13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日》诗学发微:王安石的岁时革新书写与政治隐喻

一、岁时书写的双重维度
王安石《元日》以简净笔触勾勒北宋新春仪典,实则暗藏政治哲学。"爆竹""屠苏""桃符"三重意象,构成"声—味—形"的感官体系:爆竹裂竹之声隐喻破除陈弊(《荆楚岁时记》载爆竹"辟山臊恶鬼"),屠苏草药的苦辛转化为暖意(《本草纲目》谓其"辟疫疠"),桃符更替则直指《周礼》"祀门"传统的世俗化演变。这种将民俗事象提升为政治象征的手法,恰是宋诗"以俗为雅"的典型实践。

二、时间意识的革新表达
"一岁除"与"曈曈日"形成时间闭环,暗合《周易》"革故鼎新"之义。王安石变法期间(此诗作于熙宁三年新政初期),特别强调《洪范》"稽疑"思想,诗中日光普照意象,实为《尚书》"光被四表"的政治理想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千门万户"语出《史记·孝武本纪》"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此处化用宫阙典故喻指新政普惠天下,可见其"托古改制"的思维模式。

三、桃符文本的深层符码
桃符习俗源自东汉《风俗通义》,王安石将"神荼郁垒"的驱鬼功能转化为价值更替符号。考《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四《洪范传》,其特别强调"新故相除者,天也",诗中"总把"二字展现的决绝姿态,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变风俗,立法度"的主张形成诗政互文。这种将民俗器物哲学化的手法,可比韩愈《荐士诗》"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的经典改造意识。

四、政治诗学的审美张力
全诗四句皆用赋体而暗含比兴,符合宋人"言理不言情"的创作倾向。第三句"曈曈日"的光意象,既可追溯至杜甫《洗兵马》"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的盛世书写,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政治气象描写同调。王安石巧妙地将《礼记·月令》"东风解冻"的自然规律,转化为"熙宁新法"合理性的诗意论证。

此诗之妙,正在于将《诗经》"风天下而化俗"的政教传统,压缩为二十八字的岁时切片。读者若能参详《三经新义》中"权时之变"的思想,便知"新桃换旧符"非仅岁俗记录,实为一场静默的变革宣言。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质,在此获得最富象喻性的表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辰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