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1|回覆: 1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休言萬事轉頭空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2-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江月·平山堂

【宋】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291b28e7858f3e4f114efa92be7a69bd.jpg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釋

平山堂:在揚州大明寺側,歐陽修所建。【輿地紀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

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短暫。【翻譯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又云『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爲一彈指。』

老仙翁:指歐陽修。蘇軾於熙寧四年於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爲九年,十年蓋舉成數。

龍蛇飛動:指歐陽修在平山堂壁留題之墨跡。

文章太守、楊柳春風: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爲『文章太守』、『楊柳春風』所本。

未轉頭時是夢: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此翻進一層,謂未轉頭時,已是夢幻。

譯文

我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前半生在彈指聲中過去了。整十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牆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氣勢雄渾,猶如龍飛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歐公柳』的下面,寫下這首詞悼念文壇英傑,故揚州太守歐陽修。別說人死後萬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過是一場大夢呀!

賞析

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乃歐陽修於公元1048年(慶曆八年)知揚州時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四月,蘇軾自徐州調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這時距蘇軾和其恩師歐陽修最後一次見面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適逢自己政治處境艱難,蘇軾爲重遊故地、緬懷恩師而作的這首詞,自然會有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作者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於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三過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離京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經楊州,來平山堂憑弔恩師。『半生彈指聲中』,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

『十年不見老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其中有他的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爲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徊不已。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道出緬懷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歐詞原句,既重現當日歐公風流自賞之態,又有歐公手植楊柳、所題詩詞仍留存世間,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歐陽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他憑弔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自然會生發萬千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算得什麼呢?故而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痴愚不少。』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鍵所在。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4-1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江月·平山堂】禪理抉微與生命觀照

蘇軾此闋【西江月】作於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途中,時值"烏台詩案"前夕,政治風暴將起未起之際。詞中"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二句,實爲東坡融合佛理與人生體驗的結晶,較白居易原句更進三層境界。

一、時空疊印的敘事結構
上片"三過平山堂下"以空間移動爲經,"半生彈指聲中"以時間流逝爲緯,構成時空經緯的交織。"彈指"出自【摩訶僧祇律】"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爲一彈指",東坡化用佛典時間觀,將十五年(自熙寧四年初見歐公墨跡至元豐二年)壓縮爲彈指剎那。這種時空處理手法,與歐陽修【朝中措】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形成隔代呼應,暗合禪宗"一念萬年"的時空觀。

二、墨跡禪機的雙重象徵
"壁上龍蛇飛動"既是實寫歐公書法筆勢,更暗喻法身不滅的佛理。【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東坡見墨跡如睹真人,此中矛盾恰揭示"真空妙有"的中道觀。黃檗禪師【傳心法要】謂"形質雖屬幻化,而性德本自真實",歐公雖逝,其精神通過藝術創作獲得永恆,此即"龍蛇飛動"的深層禪意。

三、生命覺性的三重遞進
末句對白居易詩的改造頗具深意:
1. 白詩"萬事轉頭空"停留在"諸行無常"的初級認知
2. "未轉頭時皆夢"突破時空界限,指認當下即是虛妄
3. 結合全詞語境,實則隱含第三重境界——夢覺不二。正如永明延壽【宗鏡錄】所言"夢時非無,覺時非有",東坡在政治困境中作此語,既是對無常的慨嘆,更是對真實性的追問。

四、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東坡將歐陽修詞中"文章太守"的文人形象,與"楊柳春風"的自然意象並置,構成"文心"與"造化"的對話。這種處理既承襲了歐公"揮毫萬字"的豪邁,又注入"人生如夢"的哲思,完成從文人雅趣到生命沉思的升華。

結語:
此詞可貴處在於將悼亡、感時、悟道三重主題熔於一爐。在"彈指聲中"的時空壓縮里,在"龍蛇飛動"的藝術永恆中,東坡既表達了對恩師的追慕,又完成了對存在本質的思考。其價值不在否定現實,而在超越現實與虛幻的二元對立,展現了中國文人面對生命困境時的最高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