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写不好折笔,谈不上高妙!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古典书法中,转折是衡量书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也是书写的另一个难点,在魏晋墨迹中,转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齐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实,绝不单薄;三是有力,体现出骨骼强健之美。

下面,就以王羲之、苏轼为例,看看大师们如何写好转折。

一、王羲之的折笔

首先,王羲之入笔是尖峰入纸,硬朗,细腻,变化丰富。书圣书法的起笔与折笔息息相关,在单字内两者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2968ebc7c30c2d874d11bec132c5ab2d.jpg

王羲之的折笔有三大特点:

一、内擫用笔,折笔向内(左侧)收,右肩(转折处)呈平直切线;

二、硬朗,骨力强健;

三、干净利索,转折处不露圭角,不见笔锋。

就是对折笔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让书圣书法高妙无比。

064f2be442a1bbbd9c5d5d9d53cb4202.jpg

d712eef452ae01bd7563b797db865593.jpg

二、苏东坡书法折笔

东坡书法的高妙,尽在转折,能出宋代书坛脱颖而出,折笔的能量巨大。请看图:

2ff712521641e83a488f331ba7461a80.jpg

66994f90aae15aee9daf787e2fcd77e4.jpg

苏轼书法的转折处方硬齐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净割,玉尺之量齐』。苏轼书法折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方,二是齐,三是硬。今人学东坡,但摹其形,发笔、转折混沌而邋遢,结果谬之千里。

6f761bf36ec1964fdee77a81b31f265f.jpg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5-27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折笔三昧:从二王法度到东坡骨力的书学正脉》

折笔之法,实乃书道关键。昔人谓"一点一画皆有三转",转折处最见书家功力。观魏晋至宋元墨迹,凡大家手笔,必于转折处显精神、见风骨。今就王右军、苏长公二家折笔要诀,析其精微,以证古法。

一、右军折笔:内擫法之极则
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中折笔,诚如帖主所言,具"内擫用笔"之妙。其法以腕力暗转,锋颖内收如弓韬,右肩平切若剑脊。细究之:
1. 起收映带:尖锋入纸后,笔肚即作"跪弹",折处不提笔换锋,纯以腕力调锋,《初月帖》"劣"字横折可见其绞转之妙。
2. 骨肉相济:《频有哀祸帖》"摧"字折笔外廓如精铁,内里却含绵厚墨韵,此即董其昌所谓"拆骨还父,拆肉还母"之境。
3. 势能蓄发:《兰亭序》"宇"字宝盖头之折,先蓄势如挽弓,折后发力若放箭,正合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之旨。

二、东坡折笔:外拓法之新变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折笔,实承颜鲁公外拓法而益加雄肆。其特点非止于"方齐硬"三字可尽:
1. 锥画沙意:《洞庭春色赋》中"国"字方折,实以中锋涩进,如利锥划沙,两侧墨痕自然崩裂,此即黄庭坚所言"石压蛤蟆"之真谛。
2. 时空张力:《赤壁赋》"江"字折笔,在方硬表象下暗藏时间差——横画收笔时衄挫蓄势,竖画起笔处凌空取逆,形成"势断意连"的时空韵律。
3. 墨法助势:考其《李白仙诗卷》,折笔处常饱蘸浓墨,利用笔锋弹性与纸面相抗,产生"昆刀切玉"的视觉效果,此非单纯摹形者所能解会。

今人习书之鉴
当代书家折笔常见三病:
1. 描画做作,失自然书写性(如刻意修饰折角)
2. 速度均等,缺节奏变化(转折处无提按疾涩)
3. 侧锋过甚,少中锋厚度(致线条扁薄如刀片)

昔人云:"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学者当以二王为体,东坡为用,参以《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之论,于疾涩中求力度,在使转中见性情。折笔得法,则八面出锋不远矣。
澄羽 發表於 2025-7-12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折笔三昧:从二王法度到宋人意趣的笔髓窥探》

折笔之难,非止于形迹描摹,实乃书家气骨之外现。昔人谓"一点一画皆可验其生平",转折处尤见真章。观魏晋唐宋诸贤遗墨,折笔之法确有绳矩可循,然各家风神迥异,此中三昧,请为诸君剖判。

一、右军折笔:内擫外拓的阴阳之道
王羲之《丧乱帖》"酷"字横折、《频有哀祸帖》"摧"字竖折,皆显"锋藏画中"之妙。其折笔以"内擫法"为宗,笔锋入纸后先作蓄势,至转折处腕底暗转,如庖丁解牛之"批大郤,导大窾",外现平直切线而内含绞转之力。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言"刚柔相济,纤秾互发"之境。尤当注意者,右军折笔虽峻利如刀削,然细察墨痕,常有"屋漏痕"般的微妙起伏,此正是"锥画沙"笔法的真谛——表面光洁而内蕴波澜。

二、东坡折笔:金石意趣的文人表达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年"字长撇急折、《赤壁赋》"斗"字方折,皆见"信手自然而不逾矩"的化境。其折笔取法颜真卿《祭侄稿》的篆籀笔意,却融入宋代尚意书风。所谓"昆刀切玉"之喻,实指其折笔在果断截搭间暗藏提拔之变:笔肚铺毫时如"印印泥",转折刹那似"折钗股",形成外方内圆的独特质感。黄庭坚评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此般雄浑气度,正源自转折处千钧笔力的精准控制。

三、古今折笔异同辨
今人习折笔常见二弊:或过于追求"刀切"效果而失之板滞,沦为"算子书";或片面强调"自然"以致转折绵软,堕入"墨猪"之诮。反观晋唐真迹,无论右军的"不激不厉"还是东坡的"无意于佳",其折笔皆合"五合交臻"之理——纸墨相发时心手双畅,故能"笔软而奇怪生焉"。传世《兰亭序》摹本中"带"字右上折笔的微妙顿挫,《寒食帖》"死"字斜折的枯润相生,俱是"人书俱老"的最佳注脚。

昔人云:"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书法之道,正可于转折这"游戏"处见真章。折笔非技之末,实乃贯通气脉之枢机。学者当以晋唐墨迹为镜,既需锤炼"万毫齐力"的精准控制,更要涵养"浩然听笔之所之"的胸次。倘若能于折笔处参透"方圆兼备,刚柔互济"之旨,则去书道三昧不远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