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5|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筆畫、結體、章法......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動作

不同 『筆畫部位』,對筆豪的使用也是要講究的。筆豪的動作、筆桿的相應動作,用語言很難描述,所謂『心之所達,不易盡於明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這是古人的感慨。

2、筆畫的『外延線』。比如:

我們看三個『乎』的第一筆短撇:第一個是【多寶塔】,短撇的上沿線是比較直的,下沿線是向內彎曲的;第二個是【九成宮】,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向外彎曲;第三個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也是向內彎曲的。

3.字的輪廓

大形狀——也就是這個字外形,是方的,還是長的、扁的?必須首先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著眼於字的外形、輪廓。小形狀——字中某個部分,也要用輪廓去概括。比如:

『暑』是個長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長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臨寫一個字前,先做這樣的觀察、分析,對一個字的整體形狀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4、筆畫的位置關係

也可以說對應關係,就是一個筆畫與另一個筆畫的對應。寫字時,從第二個筆劃開始,就要注意這個關係。這樣,寫一個筆畫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參照物,就容易把一個筆畫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體了。

5、筆畫的輕重關係

我們在寫某一個筆畫時,有變化的節奏,有輕重快慢,這樣會使寫出的筆畫姿態變化萬千,是靈動的,活脫的。

6、筆畫的傾斜角度

我們看古人的楷書經典作品時,並不是『橫平豎直』,橫很少平,豎經常斜是現實。『橫平豎直』是要不得的。臨帖時,要研究每一個筆畫的『斜度』 。

7、筆畫的『弧度』

古人叫做『筆勢』,說明古代人練字很早就注意這一點了。筆勢的存在,一是爲了取得變化的效果,使得筆畫姿態更豐富;再就是形成筆畫之間的照應。

8、占格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間是不同的,我們如果對比顏柳歐以及更多經典作品,會在章法上產生疏朗、緊湊的不同效果。

8、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一點,屬於練字的方法範疇

就是寫完一個字以後,不要急於寫第二遍,必須要弄清楚自己寫的字,與範本上的字的差別在哪裡,這是臨帖時觀察的重中之重。這樣做,知道改哪裡,才可以在寫下一遍時更加準確;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範字到底是怎麼回事。既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範字。用以上的幾個點觀察,研究範字,研究自己的字。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6-5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觀察九要】

習書之道,首重觀察。昔人論書有"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之訓,今就帖中所列九法,參以歷代書論,析其要義如次:

一曰筆毫運動之理。衛夫人【筆陣圖】云"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非僅執筆爲要,尤在運腕得法。觀【多寶塔】短撇上平下曲,【九成宮】上斂下展,【玄秘塔】雙弦內收,此皆因腕力轉換使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須提得筆起",正是此理。

二曰字形輪廓之辨。趙孟頫言"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然結體當先觀其大勢。如"暑"字縱勢貫氣,"架"字橫展開張,"而"字扁闊取態,此即歐陽詢【三十六法】中"排疊""避就"之妙。習者當如庖丁解牛,先見全牛,後察肌理。

三曰筆畫呼應之趣。張懷瓘【玉堂禁經】論"烈火異勢""勒法異勢",皆言點畫相生之理。如寫"求"字,橫畫收筆即藏豎畫起勢,此即羲之"牽絲映帶"之法。王澍【論書剩語】所謂"一點成一字之規",正謂此也。

四曰用筆節奏之變。【永字八法】中"側勒努趯"之異,實爲力度疾徐之別。觀顏真卿【祭侄稿】,一筆之內三過其鋒,此非刻意爲之,乃情感自然流露。蘇軾雲"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然必先經有意錘鍊,方能達無意之境。

五曰斜正相生之妙。梁巘【評書帖】指顏柳"結體與歐虞殊",實因斜勢運用之異。如【九成宮】"安"字橫畫右上取勢,豎畫向左欹側,恰成動態平衡。此即米芾"八面出鋒"之具體顯現。

六曰筆勢弧曲之韻。黃庭堅論書"如盪槳撥棹",謂線條需具張力。觀【雁塔聖教序】撇捺,看似平直,實則暗含波浪之勢,此即蔡邕【九勢】"澀勢""掠筆"之遺意。

七曰章法虛實之諧。董其昌雲"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空間分割之要義。對比【顏家廟碑】之綿密與【韭花帖】之疏朗,可見布白之妙不在均齊,而在對比中生韻律。

八曰臨帖參悟之法。姜夔【續書譜】言"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故每臨一字,當如對至尊,先察失處,後究本源。昔文徵明日臨【千文】十遍,然每遍皆"收視反聽,絕慮凝神",此真得學書三昧。

習書者若能以此九要爲綱,輔以"如印印泥""如錐畫沙"之功,假以時日,自可窺見"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的化境。然須知此皆法度,至若神采,當存乎其人,蓋"書之爲妙,近取諸身"者也。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3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學八要:從筆法到格法的臨池心解】

帖中所述八法,實爲書學津梁。昔衛夫人【筆陣圖】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此正與第一要義筆法論相契。筆豪之偃仰向背,非僅手腕之功,實乃心腕交應。虞世南【筆髓論】所謂"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恰是此中三昧。觀"乎"字三變,可見唐人法度:魯公【多寶塔】如壯士揮戈,率更【九成宮】似文士拈鬚,柳公【玄秘塔】則若老衲入定,一線之變,風骨迥異。

結體之法,尤重"形""勢"二字。【翰林要訣】言"字形在紙,字勢在心",暑字之縱、架字之橫、而字之扁,皆如庖丁解牛,當目無全牛而心有全牛。趙宧光【寒山帚談】云"作字三法:一用筆,二結構,三知趨向",此正與第四要義位置論暗合。譬如"永"字八法,點畫相生,如星辰之綴天,各安其位而互映光輝。

用筆之妙,在乎輕重疾徐。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爲起,自爲結",此第五要義之奧旨。觀【蘭亭】"之"字廿樣,同畫異勢,恰似公孫大娘舞劍器,低昂迴翔皆合節律。至若斜度之說,更破俗子"橫平豎直"之謬。【廣藝舟雙楫】載"北碑無不斜畫緊結",智永【真草千文】橫畫多取仰勢,正是"飛鳥入林"之態。

章法之要,在疏密得宜。張紳【法書通釋】云"古人寫字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占格"之說實通此理。顏魯公【麻姑壇】密不透風,楊凝式【韭花帖】疏可走馬,皆因字生勢,因勢成章。末法"對照反思"尤爲精要,朱和羹【臨池心解】稱"臨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正需此等"日省"功夫。

習書者若能參透此八要,則如懷素【自敘帖】所言"豁然心胸,略無疑滯"。然須知此皆法度耳,至若"神采爲上"之境,猶待"心忘於筆,手忘於書"之時。書道漫漫,願與諸君共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