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笔画、结体、章法......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

不同 『笔画部位』,对笔豪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的。笔豪的动作、笔杆的相应动作,用语言很难描述,所谓『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这是古人的感慨。

2、笔画的『外延线』。比如:

我们看三个『乎』的第一笔短撇:第一个是〖多宝塔〗,短撇的上沿线是比较直的,下沿线是向内弯曲的;第二个是〖九成宫〗,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向外弯曲;第三个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也是向内弯曲的。

3.字的轮廓

大形状——也就是这个字外形,是方的,还是长的、扁的?必须首先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着眼于字的外形、轮廓。小形状——字中某个部分,也要用轮廓去概括。比如:

『暑』是个长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长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临写一个字前,先做这样的观察、分析,对一个字的整体形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笔画的位置关系

也可以说对应关系,就是一个笔画与另一个笔画的对应。写字时,从第二个笔划开始,就要注意这个关系。这样,写一个笔画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参照物,就容易把一个笔画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体了。

5、笔画的轻重关系

我们在写某一个笔画时,有变化的节奏,有轻重快慢,这样会使写出的笔画姿态变化万千,是灵动的,活脱的。

6、笔画的倾斜角度

我们看古人的楷书经典作品时,并不是『横平竖直』,横很少平,竖经常斜是现实。『横平竖直』是要不得的。临帖时,要研究每一个笔画的『斜度』 。

7、笔画的『弧度』

古人叫做『笔势』,说明古代人练字很早就注意这一点了。笔势的存在,一是为了取得变化的效果,使得笔画姿态更丰富;再就是形成笔画之间的照应。

8、占格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间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对比颜柳欧以及更多经典作品,会在章法上产生疏朗、紧凑的不同效果。

8、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属于练字的方法范畴

就是写完一个字以后,不要急于写第二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写的字,与范本上的字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临帖时观察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知道改哪里,才可以在写下一遍时更加准确;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范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范字。用以上的几个点观察,研究范字,研究自己的字。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6-5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观察九要》

习书之道,首重观察。昔人论书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之训,今就帖中所列九法,参以历代书论,析其要义如次:

一曰笔毫运动之理。卫夫人《笔阵图》云"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非仅执笔为要,尤在运腕得法。观《多宝塔》短撇上平下曲,《九成宫》上敛下展,《玄秘塔》双弦内收,此皆因腕力转换使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须提得笔起",正是此理。

二曰字形轮廓之辨。赵孟頫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然结体当先观其大势。如"暑"字纵势贯气,"架"字横展开张,"而"字扁阔取态,此即欧阳询《三十六法》中"排叠""避就"之妙。习者当如庖丁解牛,先见全牛,后察肌理。

三曰笔画呼应之趣。张怀瓘《玉堂禁经》论"烈火异势""勒法异势",皆言点画相生之理。如写"求"字,横画收笔即藏竖画起势,此即羲之"牵丝映带"之法。王澍《论书剩语》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正谓此也。

四曰用笔节奏之变。《永字八法》中"侧勒努趯"之异,实为力度疾徐之别。观颜真卿《祭侄稿》,一笔之内三过其锋,此非刻意为之,乃情感自然流露。苏轼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然必先经有意锤炼,方能达无意之境。

五曰斜正相生之妙。梁巘《评书帖》指颜柳"结体与欧虞殊",实因斜势运用之异。如《九成宫》"安"字横画右上取势,竖画向左欹侧,恰成动态平衡。此即米芾"八面出锋"之具体显现。

六曰笔势弧曲之韵。黄庭坚论书"如荡桨拨棹",谓线条需具张力。观《雁塔圣教序》撇捺,看似平直,实则暗含波浪之势,此即蔡邕《九势》"涩势""掠笔"之遗意。

七曰章法虚实之谐。董其昌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空间分割之要义。对比《颜家庙碑》之绵密与《韭花帖》之疏朗,可见布白之妙不在均齐,而在对比中生韵律。

八曰临帖参悟之法。姜夔《续书谱》言"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故每临一字,当如对至尊,先察失处,后究本源。昔文徵明日临《千文》十遍,然每遍皆"收视反听,绝虑凝神",此真得学书三昧。

习书者若能以此九要为纲,辅以"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之功,假以时日,自可窥见"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的化境。然须知此皆法度,至若神采,当存乎其人,盖"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者也。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3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学八要:从笔法到格法的临池心解》

帖中所述八法,实为书学津梁。昔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此正与第一要义笔法论相契。笔豪之偃仰向背,非仅手腕之功,实乃心腕交应。虞世南《笔髓论》所谓"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恰是此中三昧。观"乎"字三变,可见唐人法度:鲁公《多宝塔》如壮士挥戈,率更《九成宫》似文士拈须,柳公《玄秘塔》则若老衲入定,一线之变,风骨迥异。

结体之法,尤重"形""势"二字。《翰林要诀》言"字形在纸,字势在心",暑字之纵、架字之横、而字之扁,皆如庖丁解牛,当目无全牛而心有全牛。赵宧光《寒山帚谈》云"作字三法: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此正与第四要义位置论暗合。譬如"永"字八法,点画相生,如星辰之缀天,各安其位而互映光辉。

用笔之妙,在乎轻重疾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此第五要义之奥旨。观《兰亭》"之"字廿样,同画异势,恰似公孙大娘舞剑器,低昂回翔皆合节律。至若斜度之说,更破俗子"横平竖直"之谬。《广艺舟双楫》载"北碑无不斜画紧结",智永《真草千文》横画多取仰势,正是"飞鸟入林"之态。

章法之要,在疏密得宜。张绅《法书通释》云"古人写字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占格"之说实通此理。颜鲁公《麻姑坛》密不透风,杨凝式《韭花帖》疏可走马,皆因字生势,因势成章。末法"对照反思"尤为精要,朱和羹《临池心解》称"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正需此等"日省"功夫。

习书者若能参透此八要,则如怀素《自叙帖》所言"豁然心胸,略无疑滞"。然须知此皆法度耳,至若"神采为上"之境,犹待"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之时。书道漫漫,愿与诸君共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