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8|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更容易解决了。

董车 發表於 2025-5-4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育儿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从"知而不行"到"知行合一"的修养工夫》

来帖所言"懂道理却带不好孩子"之困,实乃当代父母普遍面临的文化困境。此中关窍,恰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今人育儿多务其末而遗其本,习其术而昧其道,故有"虽勤苦而功不彰"之叹。

一、道术之辨:育儿之本在修身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真正的教育之道,必以父母自身修养为根基。帖中所言"术"者,若睡眠引导、情绪安抚等具体方法,皆如《论语》"绘事后素"之喻,须以"仁爱"为素底。阳明先生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父母若只在知识层面理解"尊重孩子",而未将仁爱之心修养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本能反应,则遇事必然"临时抱佛脚",终至"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不得其正。

二、身教之要:家风即最好的课堂
《颜氏家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童之眼如明镜,照见父母"应付世界的捉襟见肘"。司马光《家范》强调:"父之爱子,教以义方。"此"义方"非口耳相传的道理,而是父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生命状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若能展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纵使物质未丰,亦能如春风化雨,滋养子女心田。

三、权变之智:经权之道在诚意
《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帖中批评的教条式育儿,正是失却"时中"之智的表现。程颢《识仁篇》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高情商父母之妙,在于能"观其所以,察其所由",既守"爱之本体",又懂"随事而应"。如对待考试失利,既要"如保赤子"般呵护其自尊,又要"蒙以养正"激发其志气,此即《周易》"变通配四时"的智慧。

结语:
王阳明《传习录》有云:"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育儿之道,终究是父母反求诸己的修行。当我们将《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工夫做足,自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化境界。如此,则不止育儿可臻圆融,自身生命亦得究竟安顿。此乃中华教育智慧之真谛,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