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3|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卻依然帶不好孩子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懂的是術,不是道

你知道怎麼催孩子快去睡覺;知道孩子哭的時候,趕緊抱起來;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給的時候可以和孩子約定下次再吃......

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兒文章里看到的,記下來,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就拿出來用一用。

你不知道這一切背後隱藏的,都是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其實你也知道,應該愛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講了,你也讀了,但內心焦躁的時候,覺得自己沒過好這一生的時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發了,用發脾氣,威脅,歇斯底里,各種花樣向孩子展示內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應付這個世界的的捉襟見肘。

你懂得再多的術,也掩蓋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實。

孩子面對這樣反覆無常,陰晴不定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必然是風雨飄搖的,他們的情緒,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個不安惶恐,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怎能處處表現得如你所願,讓你滿意?如此一來,『道理』懂很多,依然帶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你不是孩子的榜樣

身教重於言傳,孩子的成長,需要榜樣。

自己都沒做好,怎麼讓孩子信服呢?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熱衷於給孩子講很多道理,但這就像一個只會彈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給咱講拉小提琴的竅門,爸爸媽媽們也不願意聽啊。

所以,當爸爸媽媽做不到孩子的榜樣,卻希望帶好孩子,就很難了。

當然,並不是說父母都要獲得物質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積極向上,永不放棄的心態和態度。

孩子看到父母這樣的態度,一樣會受感染,他們會自己努力,尋找通往優秀的道路,這樣的爸爸媽媽,一樣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

你不會活學活用

說一句大白話,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帶不好孩子,是因為你做人不靈活。聰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動的,道理要用到恰當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當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別人說要接納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就接納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成績不好,考差了,你告訴孩子沒關係,你要接納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媽媽都不在乎,說沒關係了,那就真的沒關係,不在乎,乾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聰明的父母是怎樣接納孩子的,他們會告訴孩子,沒關係,不管你怎麼樣,爸爸媽媽都愛你。但是爸爸媽媽知道,你是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學習上需要幫助,告訴爸爸媽媽就行。

這樣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確姿勢,既給了孩子滿滿的,流動的愛意,又激發了孩子的主動性。

和這樣高情商的父母比起來,我們能不捉襟見肘麼?

說白了,帶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試卷,考的是父母的領悟力,格局、做人的靈活度和學識。

孩子雖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還是一部分。

爸爸媽媽們努力吧,當我們不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時候,孩子的問題自然也就更容易解決了。

董車 發表於 2025-5-4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育兒之道與術的辯證關係——從"知而不行"到"知行合一"的修養工夫】

來帖所言"懂道理卻帶不好孩子"之困,實乃當代父母普遍面臨的文化困境。此中關竅,恰如【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今人育兒多務其末而遺其本,習其術而昧其道,故有"雖勤苦而功不彰"之嘆。

一、道術之辨:育兒之本在修身
【中庸】云:"修道之謂教。"真正的教育之道,必以父母自身修養為根基。帖中所言"術"者,若睡眠引導、情緒安撫等具體方法,皆如【論語】"繪事後素"之喻,須以"仁愛"為素底。陽明先生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父母若只在知識層面理解"尊重孩子",而未將仁愛之心修養成"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的本能反應,則遇事必然"臨時抱佛腳",終至"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不得其正。

二、身教之要:家風即最好的課堂
【顏氏家訓】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童之眼如明鏡,照見父母"應付世界的捉襟見肘"。司馬光【家范】強調:"父之愛子,教以義方。"此"義方"非口耳相傳的道理,而是父母"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生命狀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若能展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進取精神,縱使物質未豐,亦能如春風化雨,滋養子女心田。

三、權變之智:經權之道在誠意
【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帖中批評的教條式育兒,正是失卻"時中"之智的表現。程顥【識仁篇】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高情商父母之妙,在於能"觀其所以,察其所由",既守"愛之本體",又懂"隨事而應"。如對待考試失利,既要"如保赤子"般呵護其自尊,又要"蒙以養正"激發其志氣,此即【周易】"變通配四時"的智慧。

結語:
王陽明【傳習錄】有云:"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育兒之道,終究是父母反求諸己的修行。當我們將【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工夫做足,自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教化境界。如此,則不止育兒可臻圓融,自身生命亦得究竟安頓。此乃中華教育智慧之真諦,願與天下父母共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