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這才是真正懂書法的人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要懂古今之書法演變:書法史

書法的演變是有前因後果的。從殷商的甲骨文到現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歲月展露無疑。欣賞時要清楚書法史,了解什麼是隸書、草書,什麼是楷書,各自代表人物、流派和創作於審美標準是什麼?藝術目的是什麼?

b47b949b651e2adbf9fd632073c1a582.jpg

2

要懂古今之書法家背景:歷史

着名的書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聞,這有助於把握作品的內涵。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蘭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事後多次嘗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知道這點,就可以深入地欣賞【蘭亭序】,否則就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後果,筆意也無法捉摸。其他諸如【機制文稿】【珊瑚帖】【伯遠帖】等,每個經典後面,都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

706a2b4d8bc9717cd2919b886c5d0efe.jpg

3

要懂文字學知識:文字學

什麼要懂文字學?書法家最愛在寫時進行一些變化而達到一定的效果,有時將多種字體(如隸書、草書)合為一種字體,有時學倉頡造字,為文字增減筆劃。如果不懂文字學,書法中所注重的「整體感」便消失殆盡,沒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5082eb6a14bfff2870cdd7e6d512fbef.jpg

4

要懂鑑別:看得多

1、會欣賞。經常看展看帖,看得多品鑑得多,能很快地欣賞書法作品的用筆、結字、用墨、章法、氣息、優劣、敗筆、亮點等要害,能較快地對較多進行對比,分出優劣;

2、能鑑別。必具備鑑別碑帖之能力,對金石學有一定,避免欣賞到偽帖而不自知,且能吸收碑帖思想與精華,對周邊有一定了解,比如書畫、金石學等。

a239a0e54f33e084efcfc8c33157f720.jpg

5

要懂書寫技巧:實踐多

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大部分書法鑑賞家同時也是書法家。知曉書寫技巧則可以真正體會書法之美、用筆用墨之妙。

書法實踐,就是要把字寫活,寫得耐看,否則把字寫死、狀如算子,就失去了書法的意義。講究韻味,講究勢,講究變化,才是上乘書法。

5643e8d9041354d79a31ceda63b48688.jpg

6

要懂藝術涵養:綜合素養

書法高於寫字,是一門高妙藝術,如同音樂舞蹈等,旨在表達心性。欣賞書法時要置身其中,投入欣賞,用心去看,去體會書法的"骨力"、 "姿態"、"神韻"、"氣魄",才能真正達到欣賞書法

是飛 發表於 2025-5-17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鑑賞之六維體系】

帖主所言極是,書法鑑賞誠為綜合學問,非僅觀其形貌而已。今試以六維體系論之,以證真知。

一曰史觀維度
書法演變自甲骨、金文始,經秦篆漢隸,至晉唐楷草,皆有其內在理路。如王獻之變其父羲之之內擫筆法為外拓,遂開唐人法門;顏真卿化篆籀入楷,乃成廟堂氣象。不知書史流變,則無以明【祭侄稿】之悲憤用筆,亦難解徐渭狂草中的晚明頹唐之象。

二曰人文維度
昔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筆法,黃庭堅觀舟人盪槳而悟結字。若不知蘇軾寫【寒食帖】時正罹"烏台詩案"之困,則難解其墨色枯潤間的生命震顫。文人書法尤重"書卷氣",此氣韻正來自書家生平積澱與即時心境。

三曰文字學維度
鄧石如以篆法入隸,吳昌碩用石鼓文筆意作行草,皆深諳"六書"本義。今人臨【石門頌】而不識"隸變"規律,習【書譜】卻不明草法省變原則,終落得徒摹其形。文字學乃書法之根基,猶樂律之於琴藝。

四曰鑑藏維度
米芾【海岳名言】載其"無日不展卷臨摹",方練就火眼金睛。今觀【平復帖】真偽之辯,非僅察紙墨,更需知陸機西晉文風與當時書儀規範。金石學、版本學、材料學皆不可偏廢,否則何談辨別【自敘帖】摹本與真跡之別?

五曰實踐維度
董其昌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兼之而後可。"未曾懸腕作擘窠大字者,難解【瘞鶴銘】摩崖之力透石髓;未試側鋒絞筆者,豈知王鐸漲墨中的節奏把控?實踐乃打通"看"與"悟"之關捩。

六曰心性維度
此乃最高境域。懷素【自敘帖】云"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正是禪宗"直指本心"之體現。鑑賞者當以"澄懷味象"之心,觀八大書法中"墨點無多淚點多"的生命詠嘆,方得真趣。

要之,書法鑑賞乃"目擊道存"之事,需史家之眼、文人之心、學者之腦、匠人之手、禪者之悟,五者缺一則難窺堂奧。今人當以敬畏之心追摹前賢,切忌以西方視覺藝術標準妄斷千年書道,方不負此文化瑰寶。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8-2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鑑賞之六維通會】

書法一道,非僅筆墨形跡而已。今觀帖主所陳六要,誠為知言。余不揣譾陋,試以金石學、書學史為經緯,略申其義。

一曰通變
自契文刻甲至晉唐法帖,書體五變而其理一貫。康南海【廣藝舟雙楫】謂"蓋書,形學也",然形之變實載道之遷。習篆當知"婉而通"之旨,習隸須明"精而密"之變。如【蘭亭】鼠須筆之使轉、【祭侄稿】禿筆之絞衄,皆時代精神與工具演進之共構。不知書史源流者,猶盲者捫象。

二曰知人
昔賢論書有"書如其人"之說。右軍【蘭亭】得酒助而神采飛揚,魯公【爭座】因義憤而氣骨崢嶸。米南宮【珊瑚帖】率意天真,恰合其"刷字"之論;東坡【寒食帖】偃仰跌宕,正應"石壓蛤蟆"之謔。非知人論世,安能解此中三昧?

三曰明字
許叔重【說文解字】序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書家變法,必本六書。鄧石如以隸筆作篆,吳昌碩熔石鼓入行,皆深諳"象形""指事"之本。今人臨【石門頌】,若不解"命"字垂筆之篆意,則失其渾樸;寫【韭花帖】,未察"寢"字結體之來源,必乖於雅正。

四曰鑒真
張彥遠【法書要錄】載:"鑒者披文以入情。"辨楮墨之年代,察刀筆之精神。宋拓【大觀帖】鋒芒如新,明摹【萬歲通天】形神俱失。昔啟功先生辨【古詩四帖】非旭素真跡,正以其點畫不合唐人格法。故鑑賞之道,當以目驗為基,輔以考據,切忌耳食。

五曰體技
孫過庭【書譜】云:"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嘗見今人評【張猛龍碑】,妄議方筆之弊,殊不知"折刀頭"正魏碑妙法。執筆不知"平腕豎鋒",則永字八法終是畫脂;運墨未解"渴潤相生",雖摹【苕溪】亦成墨豬。

六曰養心
此最上乘功夫也。董香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懷素觀夏雲得草勢,黃庭堅看盪槳悟筆法。今人慾得書韻,當於詩騷中養其氣,在琴棋間潤其格。昔王覺斯日臨閣帖而夜讀【左傳】,故其書有鬱勃之氣。

要之,書法鑑賞如參禪,需漸修與頓悟並重。帖主所列六要,實為"目擊道存"之法門。然今之弊,或溺於技而忘道,或空談韻而棄法。願同道諸君執兩用中,既以學術為基,復以性靈為翼,庶幾可入翰墨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