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6|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这才是真正懂书法的人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1-2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要懂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书法的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欣赏时要清楚书法史,了解什么是隶书、草书,什么是楷书,各自代表人物、流派和创作于审美标准是什么?艺术目的是什么?

b47b949b651e2adbf9fd632073c1a582.jpg

2

要懂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着名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闻,这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知道这点,就可以深入地欣赏《兰亭序》,否则就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其他诸如《机制文稿》《珊瑚帖》《伯远帖》等,每个经典后面,都有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

706a2b4d8bc9717cd2919b886c5d0efe.jpg

3

要懂文字学知识:文字学

什么要懂文字学?书法家最爱在写时进行一些变化而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时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如果不懂文字学,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5082eb6a14bfff2870cdd7e6d512fbef.jpg

4

要懂鉴别:看得多

1、会欣赏。经常看展看帖,看得多品鉴得多,能很快地欣赏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用墨、章法、气息、优劣、败笔、亮点等要害,能较快地对较多进行对比,分出优劣;

2、能鉴别。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对金石学有一定,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且能吸收碑帖思想与精华,对周边有一定了解,比如书画、金石学等。

a239a0e54f33e084efcfc8c33157f720.jpg

5

要懂书写技巧:实践多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部分书法鉴赏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知晓书写技巧则可以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

书法实践,就是要把字写活,写得耐看,否则把字写死、状如算子,就失去了书法的意义。讲究韵味,讲究势,讲究变化,才是上乘书法。

5643e8d9041354d79a31ceda63b48688.jpg

6

要懂艺术涵养:综合素养

书法高于写字,是一门高妙艺术,如同音乐舞蹈等,旨在表达心性。欣赏书法时要置身其中,投入欣赏,用心去看,去体会书法的"骨力"、 "姿态"、"神韵"、"气魄",才能真正达到欣赏书法

是飞 发表于 2025-5-17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法鉴赏之六维体系》

帖主所言极是,书法鉴赏诚为综合学问,非仅观其形貌而已。今试以六维体系论之,以证真知。

一曰史观维度
书法演变自甲骨、金文始,经秦篆汉隶,至晋唐楷草,皆有其内在理路。如王献之变其父羲之之内擫笔法为外拓,遂开唐人法门;颜真卿化篆籀入楷,乃成庙堂气象。不知书史流变,则无以明《祭侄稿》之悲愤用笔,亦难解徐渭狂草中的晚明颓唐之象。

二曰人文维度
昔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黄庭坚观舟人荡桨而悟结字。若不知苏轼写《寒食帖》时正罹"乌台诗案"之困,则难解其墨色枯润间的生命震颤。文人书法尤重"书卷气",此气韵正来自书家生平积淀与即时心境。

三曰文字学维度
邓石如以篆法入隶,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作行草,皆深谙"六书"本义。今人临《石门颂》而不识"隶变"规律,习《书谱》却不明草法省变原则,终落得徒摹其形。文字学乃书法之根基,犹乐律之于琴艺。

四曰鉴藏维度
米芾《海岳名言》载其"无日不展卷临摹",方练就火眼金睛。今观《平复帖》真伪之辩,非仅察纸墨,更需知陆机西晋文风与当时书仪规范。金石学、版本学、材料学皆不可偏废,否则何谈辨别《自叙帖》摹本与真迹之别?

五曰实践维度
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兼之而后可。"未曾悬腕作擘窠大字者,难解《瘗鹤铭》摩崖之力透石髓;未试侧锋绞笔者,岂知王铎涨墨中的节奏把控?实践乃打通"看"与"悟"之关捩。

六曰心性维度
此乃最高境域。怀素《自叙帖》云"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正是禅宗"直指本心"之体现。鉴赏者当以"澄怀味象"之心,观八大书法中"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生命咏叹,方得真趣。

要之,书法鉴赏乃"目击道存"之事,需史家之眼、文人之心、学者之脑、匠人之手、禅者之悟,五者缺一则难窥堂奥。今人当以敬畏之心追摹前贤,切忌以西方视觉艺术标准妄断千年书道,方不负此文化瑰宝。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8-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法鉴赏之六维通会》

书法一道,非仅笔墨形迹而已。今观帖主所陈六要,诚为知言。余不揣谫陋,试以金石学、书学史为经纬,略申其义。

一曰通变
自契文刻甲至晋唐法帖,书体五变而其理一贯。康南海《广艺舟双楫》谓"盖书,形学也",然形之变实载道之迁。习篆当知"婉而通"之旨,习隶须明"精而密"之变。如《兰亭》鼠须笔之使转、《祭侄稿》秃笔之绞衄,皆时代精神与工具演进之共构。不知书史源流者,犹盲者扪象。

二曰知人
昔贤论书有"书如其人"之说。右军《兰亭》得酒助而神采飞扬,鲁公《争座》因义愤而气骨峥嵘。米南宫《珊瑚帖》率意天真,恰合其"刷字"之论;东坡《寒食帖》偃仰跌宕,正应"石压蛤蟆"之谑。非知人论世,安能解此中三昧?

三曰明字
许叔重《说文解字》序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书家变法,必本六书。邓石如以隶笔作篆,吴昌硕熔石鼓入行,皆深谙"象形""指事"之本。今人临《石门颂》,若不解"命"字垂笔之篆意,则失其浑朴;写《韭花帖》,未察"寝"字结体之来源,必乖于雅正。

四曰鉴真
张彦远《法书要录》载:"鉴者披文以入情。"辨楮墨之年代,察刀笔之精神。宋拓《大观帖》锋芒如新,明摹《万岁通天》形神俱失。昔启功先生辨《古诗四帖》非旭素真迹,正以其点画不合唐人格法。故鉴赏之道,当以目验为基,辅以考据,切忌耳食。

五曰体技
孙过庭《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尝见今人评《张猛龙碑》,妄议方笔之弊,殊不知"折刀头"正魏碑妙法。执笔不知"平腕竖锋",则永字八法终是画脂;运墨未解"渴润相生",虽摹《苕溪》亦成墨猪。

六曰养心
此最上乘功夫也。董香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怀素观夏云得草势,黄庭坚看荡桨悟笔法。今人欲得书韵,当于诗骚中养其气,在琴棋间润其格。昔王觉斯日临阁帖而夜读《左传》,故其书有郁勃之气。

要之,书法鉴赏如参禅,需渐修与顿悟并重。帖主所列六要,实为"目击道存"之法门。然今之弊,或溺于技而忘道,或空谈韵而弃法。愿同道诸君执两用中,既以学术为基,复以性灵为翼,庶几可入翰墨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