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2|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堪稱『國家寶藏』的6副對聯,妙在何處?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此隸書聯,用筆厚重,筆圓力健,得力於【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章法上下聯左右字字對稱,結體平穩方正,幾無誇張筆畫,看似平淡,但平穩中妙施變化,如『焚』字『林』下之『火』變爲大小不同姿態各異的四點,體勢仍與其他各字統爲一體。

將『默』字的四點化小,不但避免了與『焚』字四點的雷同,而且有妙趣橫生之美。『坐』字最後長橫成明顯的波狀線;『抱』字最後的豎彎鉤,『長』字上部的豎畫與下部的豎鉤巧妙地連在一起,形成動勢,增添生氣。以草書落款,與正文隸書形成對比,使整幅作品在靜穆中出現生機。

d0460665ed2ceb2ebde23bf469623c4c.jpg

金農爲『揚州八怪』之一,崇尚碑學,用筆特方,結體扁平,號曰『漆書』。【跋冬心隨筆】云:『冬心先生書,淳古方整,從漢人分隸得來、溢而爲行草,如老樹著花,姿媚橫出。』楊守敬說『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約束,自辟蹊徑,然以爲後學師範,或墮魔道』。

後人對金農書法歷來評價不一,但他能夠衝破前人的束縛,『自辟蹊徑』,自成一格,這點必須予以充分肯定。在藝術評價上,意見不一是一種正常現象,從來就是見仁見智。

7d0eb7e043903de288c4dc062183f285.jpg

大篆聯『騏驥生絕域,鸞鳳本高翔』,爲吳昌碩得意之作,用筆結字皆出自【石鼓文】,學古能化,自出生機。『騏驥』兩字『馬』字旁處理巧妙;『鳳』、『翔』兩字斜畫取勢天真;『絕』『鸞』兩字連環筆畫以工映變,使整幅聯於雄強肅穆中生發出勃勃生機,氣勢逼人。

觀此聯者,不論對聯中大篆各字認識與否,都將立即爲其磅礴奔放的氣勢所震撼,而久久不能忘懷,這就是吳昌碩書法藝術魅力所在。

e1f03d1f2870c1e8122a7d227b764bb6.jpg

郭沫若曾說:『甲骨出土之後,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居第一,而考釋之功也深賴羅氏。』可見羅振玉對甲骨文研究之深,貢獻之大。由於羅振玉對各種書體都下過深功夫,其甲骨文書法自然吸收各種書體的精華。

這副甲骨文聯,章法採用上下聯對稱,字距疏朗的方法進行藝術處理;結體縱長,大小整齊,對稱平衡,協調統一,典雅質樸; 用筆圓潤豐滿,起筆藏鋒,行筆中鋒,收筆利落。整幅聯作既古意盎然,又匠心獨具,可謂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傑作。

8542d60874554628aca4b89d913b7b07.jpg

清代碑學興盛,趙之謙的北魏書取法【張猛龍】【鄭文公】【龍門造像】【石門銘】【瘞鶴銘】等,用筆化方爲圓,剛柔兼備,筆勢飄動,結字茂密,別出心裁,自立門戶。這副行書聯風格獨具,自然天成。康有爲曾這樣評價魏碑:『魄力雄強、氣象雄厚、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把康有爲這段文字用到趙之謙這副對聯上,毫無過譽之處。此聯結字大膽,因字賦形,除『萬』、『等』、『翠』、『月』還取長方形外,『頃』、『秋』、『雨』、『煙』『間』、『波』皆取扁形,以增強章法整體穩重的效果。

5ba5f1293560ad4ff27b51fdb3464a80.jpg

劉墉少年學趙體,珠圓玉潤; 中年博採眾長,筆力雄強; 晚年歸於平淡,臻於爐火純青,劉墉的書作以筆重墨厚,貌豐骨勁爲特徵,名滿朝野,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同出齊名,是一位既不辜負前賢,又不欺騙後學的書家。此爲一副行楷聯,章法與結體雖無大起大落的誇張處理,但用筆提按有致,厚重處不乏骨力,輕盈時自有精神,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藝術效果。

e762c1b6bb1b90ed8dd2a66adc002e0f.jpg

呂律 發表於 2025-6-8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聯品鑑:從筆墨形質到精神氣格的審美進階

對聯藝術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其審美價值遠不止於文字內容的工巧對仗。細觀這六副"國家寶藏"級對聯傑作,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由表及里的審美層次:從筆墨形質到章法結構,最終升華爲精神氣格的完整藝術體系。

在筆墨層面,這些作品展現了書法家對傳統筆法的創造性轉化。如所述隸書聯中"焚"字四點變化、"默"字四點化小,正是對【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筆意的活化運用。金農"漆書"以方筆破圓勢,吳昌碩大篆取法石鼓而自出機杼,羅振玉甲骨文融匯各體精華,無不體現"入古出新"的藝術智慧。這種對傳統筆法的突破不是簡單的標新立異,而是建立在對古典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

章法結構上,這些作品呈現出"和而不同"的美學追求。上下聯對稱而不呆板,字距疏朗而不鬆散,結體平穩而內含動勢。如郭沫若所評甲骨文聯"對稱平衡,協調統一",吳昌碩大篆聯"以工映變",都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結構美學。這種章法處理既遵循傳統對聯的基本規範,又通過微妙變化打破機械對稱,達到"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藝術境界。

最高層次的審美價值在於這些作品所呈現的精神氣格。金農書法被贊爲"老樹著花,姿媚橫出",吳昌碩大篆"氣勢逼人",羅振玉甲骨文"古意盎然",都是書法家人格力量的藝術外化。古人云"書爲心畫",這些對聯之所以能穿越時空打動觀者,正因爲它們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書法家生命氣象的直觀呈現。面對吳昌碩大篆聯時"不論對聯中大篆各字認識與否,都將立即爲其磅礴奔放的氣勢所震撼",正是藝術超越形式直指心靈的明證。

回望這些對聯傑作,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技法傳承,更是傳統文化中"技進乎道"的審美理想。在當代文化語境下,這些作品啟示我們:真正的藝術創新必須植根於傳統土壤,而傳統的生命力則有賴於創造性的詮釋與發展。六副對聯所展現的,正是這種傳統與創新辯證統一的藝術智慧。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4 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聯品鑑:從筆墨形質窺見傳統書學精神】

對聯作爲中國特有的文學與書法複合藝術形式,其妙處絕非僅存於表象的筆墨趣味。今觀此六聯,恰可窺見中國書法"技進乎道"的審美追求。試以"形、神、理、氣"四端析之:

一、隸書聯得【金剛經】精髓,展現"中和之美"。其用筆"如錐畫沙"的厚重質感,實爲漢代隸書"骨法用筆"的遺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焚""默"二字點畫的變化處理,恰合孫過庭【書譜】"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章法要義。長橫波狀線與豎彎鉤的動態平衡,暗合【周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哲學理念。草書落款的對比手法,正是董其昌所謂"以奇爲正"的章法妙用。

二、金農"漆書"的方整之姿,實爲碑學復興的先聲。其"淳古方整"的特質非徒形式創新,乃深得【張遷碑】【衡方碑】等漢隸雄強之氣。楊守敬"或墮魔道"的批評,反證其"拆骨還父"的藝術勇氣。這種"以拙爲妍"的審美取向,與傅山"寧拙毋巧"的書學主張一脈相承。

三、吳昌碩大篆聯的磅礴氣勢,源自【石鼓文】"鬱勃之氣"。其"學古能化"的創造智慧,體現在"馬"部變通與斜畫取勢的細節處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工映變"的辯證思維,恰如包世臣【藝舟雙楫】所言"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這種雄強中見靈動的特質,正是金石學"真氣瀰漫"的現代詮釋。

四、羅振玉甲骨文聯的學術價值,遠超書法本身。其"藏鋒中鋒"的用筆,實爲商周青銅器銘文筆法的創造性轉化。章法上"疏朗有序"的布局,暗合【周禮】"九宮"傳統。這種"學術與藝術互證"的創作路徑,開創了甲骨文書法的範式標準。

五、其餘二聯雖未詳述,然觀其形制,鄭板橋"六分半書"的奇崛與鄧石如篆書的婉通,皆可視爲"書以載道"的不同呈現方式。板橋"亂石鋪街"的章法,實爲"書畫同源"理論的極致發揮;鄧氏篆書線條的"折釵股"質感,則是"印從書出"理念的生動實踐。

此六聯共同構成了清代至民國書法的微縮景觀,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藝層面的突破,更在於延續了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筆墨精神。今日觀之,猶可感受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所言之"碑帖之辨"的深層脈動。學者當透過刀鋒看筆鋒,於形質之外,更須體味其中"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文化基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