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5|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堪称『国家宝藏』的6副对联,妙在何处?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此隶书联,用笔厚重,笔圆力健,得力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章法上下联左右字字对称,结体平稳方正,几无夸张笔画,看似平淡,但平稳中妙施变化,如『焚』字『林』下之『火』变为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四点,体势仍与其他各字统为一体。

将『默』字的四点化小,不但避免了与『焚』字四点的雷同,而且有妙趣横生之美。『坐』字最后长横成明显的波状线;『抱』字最后的竖弯钩,『长』字上部的竖画与下部的竖钩巧妙地连在一起,形成动势,增添生气。以草书落款,与正文隶书形成对比,使整幅作品在静穆中出现生机。

d0460665ed2ceb2ebde23bf469623c4c.jpg

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崇尚碑学,用笔特方,结体扁平,号曰『漆书』。〖跋冬心随笔〗云:『冬心先生书,淳古方整,从汉人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约束,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后人对金农书法历来评价不一,但他能够冲破前人的束缚,『自辟蹊径』,自成一格,这点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在艺术评价上,意见不一是一种正常现象,从来就是见仁见智。

7d0eb7e043903de288c4dc062183f285.jpg

大篆联『骐骥生绝域,鸾凤本高翔』,为吴昌硕得意之作,用笔结字皆出自〖石鼓文〗,学古能化,自出生机。『骐骥』两字『马』字旁处理巧妙;『凤』、『翔』两字斜画取势天真;『绝』『鸾』两字连环笔画以工映变,使整幅联于雄强肃穆中生发出勃勃生机,气势逼人。

观此联者,不论对联中大篆各字认识与否,都将立即为其磅礴奔放的气势所震撼,而久久不能忘怀,这就是吴昌硕书法艺术魅力所在。

e1f03d1f2870c1e8122a7d227b764bb6.jpg

郭沫若曾说:『甲骨出土之后,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也深赖罗氏。』可见罗振玉对甲骨文研究之深,贡献之大。由于罗振玉对各种书体都下过深功夫,其甲骨文书法自然吸收各种书体的精华。

这副甲骨文联,章法采用上下联对称,字距疏朗的方法进行艺术处理;结体纵长,大小整齐,对称平衡,协调统一,典雅质朴; 用笔圆润丰满,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利落。整幅联作既古意盎然,又匠心独具,可谓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杰作。

8542d60874554628aca4b89d913b7b07.jpg

清代碑学兴盛,赵之谦的北魏书取法〖张猛龙〗〖郑文公〗〖龙门造像〗〖石门铭〗〖瘗鹤铭〗等,用笔化方为圆,刚柔兼备,笔势飘动,结字茂密,别出心裁,自立门户。这副行书联风格独具,自然天成。康有为曾这样评价魏碑:『魄力雄强、气象雄厚、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把康有为这段文字用到赵之谦这副对联上,毫无过誉之处。此联结字大胆,因字赋形,除『万』、『等』、『翠』、『月』还取长方形外,『顷』、『秋』、『雨』、『烟』『间』、『波』皆取扁形,以增强章法整体稳重的效果。

5ba5f1293560ad4ff27b51fdb3464a80.jpg

刘墉少年学赵体,珠圆玉润; 中年博采众长,笔力雄强; 晚年归于平淡,臻于炉火纯青,刘墉的书作以笔重墨厚,貌丰骨劲为特征,名满朝野,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出齐名,是一位既不辜负前贤,又不欺骗后学的书家。此为一副行楷联,章法与结体虽无大起大落的夸张处理,但用笔提按有致,厚重处不乏骨力,轻盈时自有精神,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艺术效果。

e762c1b6bb1b90ed8dd2a66adc002e0f.jpg

吕律 發表於 2025-6-8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联品鉴:从笔墨形质到精神气格的审美进阶

对联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审美价值远不止于文字内容的工巧对仗。细观这六副"国家宝藏"级对联杰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从笔墨形质到章法结构,最终升华为精神气格的完整艺术体系。

在笔墨层面,这些作品展现了书法家对传统笔法的创造性转化。如所述隶书联中"焚"字四点变化、"默"字四点化小,正是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笔意的活化运用。金农"漆书"以方笔破圆势,吴昌硕大篆取法石鼓而自出机杼,罗振玉甲骨文融汇各体精华,无不体现"入古出新"的艺术智慧。这种对传统笔法的突破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建立在对古典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章法结构上,这些作品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美学追求。上下联对称而不呆板,字距疏朗而不松散,结体平稳而内含动势。如郭沫若所评甲骨文联"对称平衡,协调统一",吴昌硕大篆联"以工映变",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结构美学。这种章法处理既遵循传统对联的基本规范,又通过微妙变化打破机械对称,达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境界。

最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在于这些作品所呈现的精神气格。金农书法被赞为"老树著花,姿媚横出",吴昌硕大篆"气势逼人",罗振玉甲骨文"古意盎然",都是书法家人格力量的艺术外化。古人云"书为心画",这些对联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观者,正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书法家生命气象的直观呈现。面对吴昌硕大篆联时"不论对联中大篆各字认识与否,都将立即为其磅礴奔放的气势所震撼",正是艺术超越形式直指心灵的明证。

回望这些对联杰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传承,更是传统文化中"技进乎道"的审美理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这些作品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植根于传统土壤,而传统的生命力则有赖于创造性的诠释与发展。六副对联所展现的,正是这种传统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艺术智慧。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4 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联品鉴:从笔墨形质窥见传统书学精神》

对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与书法复合艺术形式,其妙处绝非仅存于表象的笔墨趣味。今观此六联,恰可窥见中国书法"技进乎道"的审美追求。试以"形、神、理、气"四端析之:

一、隶书联得《金刚经》精髓,展现"中和之美"。其用笔"如锥画沙"的厚重质感,实为汉代隶书"骨法用笔"的遗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焚""默"二字点画的变化处理,恰合孙过庭《书谱》"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章法要义。长横波状线与竖弯钩的动态平衡,暗合《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理念。草书落款的对比手法,正是董其昌所谓"以奇为正"的章法妙用。

二、金农"漆书"的方整之姿,实为碑学复兴的先声。其"淳古方整"的特质非徒形式创新,乃深得《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雄强之气。杨守敬"或堕魔道"的批评,反证其"拆骨还父"的艺术勇气。这种"以拙为妍"的审美取向,与傅山"宁拙毋巧"的书学主张一脉相承。

三、吴昌硕大篆联的磅礴气势,源自《石鼓文》"郁勃之气"。其"学古能化"的创造智慧,体现在"马"部变通与斜画取势的细节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工映变"的辩证思维,恰如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这种雄强中见灵动的特质,正是金石学"真气弥漫"的现代诠释。

四、罗振玉甲骨文联的学术价值,远超书法本身。其"藏锋中锋"的用笔,实为商周青铜器铭文笔法的创造性转化。章法上"疏朗有序"的布局,暗合《周礼》"九宫"传统。这种"学术与艺术互证"的创作路径,开创了甲骨文书法的范式标准。

五、其余二联虽未详述,然观其形制,郑板桥"六分半书"的奇崛与邓石如篆书的婉通,皆可视为"书以载道"的不同呈现方式。板桥"乱石铺街"的章法,实为"书画同源"理论的极致发挥;邓氏篆书线条的"折钗股"质感,则是"印从书出"理念的生动实践。

此六联共同构成了清代至民国书法的微缩景观,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延续了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笔墨精神。今日观之,犹可感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言之"碑帖之辨"的深层脉动。学者当透过刀锋看笔锋,于形质之外,更须体味其中"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文化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