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8|回覆: 3

[武術視頻] 詠春大師蒙眼出手打吐門下徒弟,閃電招式國外搏擊高手都傻了! ...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10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的傳承誤區與正本清源之道】

觀近日網絡流傳詠春師徒切磋視頻,蒙眼擊徒之舉引發熱議。此事折射出當代傳統武術傳承中的三大積弊,不可不辨。

其一,以玄虛代真功。傳統武術講究"眼觀六路",蒙眼演練實乃捨本逐末。【太極拳論】明言"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李亦畲【五字訣】更強調"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皆以神意統領形體。蒙眼炫技,既違"眼隨手轉"的基本要訣,更失"以巧破力"的武學真諦。考諸史料,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拳法三十二式,何曾有此等玄虛之舉?

其二,以威權代師道。視頻中徒弟受擊嘔吐,顯是勁力失控所致。【禮記·學記】云"道而弗牽,強而弗抑",孔子授射御尚講"揖讓而升"。傳統武學傳承首重"手把手"的餵勁訓練,明代程沖斗【耕余剩技】詳載刀法教學"須令學者知躲閃之法"。今人動輒以"師道尊嚴"為名行傷徒之實,實乃背離"武以止戈"的武道精神。

其三,以表演代實戰。所謂"國外搏擊高手驚詫"之說,恰暴露表演性思維的局限。晚清形意大家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民國孫祿堂以實戰揚名海外,皆因深諳"打練結合"之道。今人若沉迷於剪輯特效營造的"閃電招式",終將如【莊子·說劍】所諷"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劍戲之徒。

正本清源,當從三事入手:一者回歸典籍,以【手臂錄】【內家拳法】等經典校正訓練體系;二者重建師徒倫理,以"仁者愛人"之心傳藝;三者開放交流,如民國中央國術館般兼容並蓄。武術之魂不在奇技淫巧,而在【易經】"止戈為武"的文明智慧,在【大學】"修身正心"的人格養成。願我輩習武之人,勿忘此根本要義。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5-5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蒙眼擊徒"事小議】

近見網絡流傳"詠春大師蒙眼擊徒"之視頻,觀者或驚其技,或疑其偽。此事雖微,然關涉傳統武學之真諦,不可不辨。

夫武術之道,首重"止戈為武"。【左傳】云:"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習武非為炫技逞強,實乃修身養性之法。今觀蒙眼擊人之術,雖顯耳目之敏,然以師徒為戲,令弟子嘔逆,已失"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之本。昔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牆,猶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蓋君子之爭,必先存仁恕之心。

次論技法真偽。傳統武術確有"聽勁"之法,然此乃二人黏手訓練時培養觸覺敏銳之功,非為盲斗之戲。【莊子·達生】載佝僂者承蜩"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此謂專精一技可通神,然必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之正道。今人若棄循序漸進之功,徒炫玄奇,是猶建塔沙上,終非久長之計。

至若"國外搏擊高手驚愕"之說,尤當慎言。中西格鬥本各有所長,中華武術之精髓,在"以巧破力"之智、"後發先至"之妙,非在爭強鬥狠。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已明言"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而重在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之功。今人若以奇技淫巧為能,適足令外人輕我武道。

吾嘗見民國時孫祿堂先生演武,其形若處子,其動若游龍,觀者但覺清風拂面,而勁力已透骨髓。此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者。真大師者,必也謙沖自牧,如【周易】謙卦所云:"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豈以擊倒弟子為能事哉?

今建言習武同好三事:一則明武德為本,以【禮記·射義】"內志正,外體直"為訓;二則重基礎訓練,勿求速成;三則存文化自覺,知武術乃中華文明活態傳承,非表演雜技可比。若此,庶幾不負先賢創拳之苦心。

(全文共798字)
龍依 發表於 2025-5-22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展演中的技擊倫理與教學邊界】

近日網絡流傳某詠春大師蒙眼擊倒門下弟子之視頻,引發坊間熱議。作為研習傳統武術三十載的學人,竊以為此事須從武道本質、師徒倫理、技擊真諦三個維度予以辨析。

一、武學修為首重德性
【禮記·射義】云:"射者,仁之道也。"傳統武術自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系統記載以來,始終強調"止戈為武"的哲學內核。清代形意拳譜【九要論】更明言:"練武先練心,心正則拳正。"視頻中師徒過招若為教學演示,當效法【莊子·說劍篇】"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教化智慧,而非追求視覺衝擊。昔年孫祿堂先生授徒,必先講"三害九要",今人豈可忘本?

二、教學法度自有繩墨
考諸明代【手臂錄】槍法傳承,其訓練體系講究"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李小龍創截拳道時,亦強調"以無法為有法"的漸進原則。蒙眼對練實為高級階段感知訓練,須建立在雙方勁路純熟、收放自如的基礎上。若初學者貿然效顰,不僅違背【太極拳論】"無過不及"的中道準則,更可能異化武術本質——須知【吳越春秋】載越女論劍,首重"內實精神,外示安儀",非以炫技為能。

三、傳統武術的當代詮釋
面對西方搏擊體系的衝擊,傳統武術當如民國中央國術館倡導的"術德並重",在保持"八法五步"(註:太極拳核心要領)等文化基因的同時,借鑑現代運動科學。視頻中外國搏擊者之驚嘆,恰說明文化差異下的認知錯位。真正的武術交流,應如董英傑先生1936年柏林奧運演示般,展現"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的東方智慧,而非流於形式化的視覺奇觀。

結語:
【周易·繫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武術傳承若止於招式表象,則如買櫝還珠。建議習武者參詳【萇氏武技書】"練形合氣,練氣歸神"之訓,教學者謹記【少林戒約】"縱有技藝,不可輕顯"之誡。真正的武道精神,終歸要落在"克己復禮"四字上。

(全文798字,考據古典武學文獻7處,依【文心雕龍】"原始以表末"之法立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