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1|回覆: 2

[武術視頻] 老外這詠春拳練得出神入化堪比頂級大師,真正的實戰拳法! ...

[複製鏈接]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4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異域習武者於詠春拳法之造詣——兼論武學真諦】

(按:本文依【武林】雜誌體例撰述,凡七百八十五言)

觀此西洋武者演練詠春,確見"小念頭"之沉實、"尋橋"之流暢,尤以"標指"勁道穿透,已得"力從地起,節節貫通"三昧。然細究其法,尚有可商榷處:其一,二字鉗羊馬步雖穩,卻少"如坐高凳"之松沉;其二,日字沖拳軌跡雖正,未臻"寸勁忽發"之境。此非習者之過,實乃文化隔閡使然。

考詠春拳法,肇端於清初五枚師太,經嚴詠春女士系統整理,至梁贊、葉問諸公而大成。其核心要義在【詠春三套拳譜】有云:"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此八字真言,非僅招式之規,實含陰陽相濟、後發先至的東方哲學。今觀視頻中武者"黐手"應對,雖反應迅捷,然過執於見招拆招,未達"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化境。

至若所謂"實戰拳法"之論,竊以為當明辨三重境界:
一曰"形似",即視頻所見招式準確;
二曰"勁通",需得"六合之力"(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三曰"神會",方悟"拳禪一體"之妙。
今此武者約在形勁之間,距"捨己從人"的宗師境界尚有距離。昔年李小龍師從葉問,終創截拳道,正在於參透"以無法為有法"的武學真諦,非囿於套路形跡。

吾嘗見佛山陳氏嫡傳演練木人樁法,其"耕攔攤膀"如行雲流水,"伏手沖拳"若雷霆乍驚,周身勁力圓轉如太極,始知詠春"四門"之理(即上、下、左、右四方守御體系)非十年功夫不能窺其堂奧。今人每見異域人士習得形貌,便驚呼"出神入化",此實為文化不自信之表現。

結語:武術之道,貴在"守中用中"(堅守中線原理,把握攻守平衡)。習武者當以視頻為鏡,既肯定跨文化傳播之效,更須深究拳理本源。須知【莊子·說劍】有言:"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真正的武學造詣,終在"得意忘形"四字,豈可以族裔判高下哉?

(本文引證文獻:【詠春拳譜】【葉問宗師範本】【中國武術史略】)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7-1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異域習武之得法與失據——兼議詠春拳之真髓】

(引論)
觀此西洋人士演練詠春拳之視頻,其招式之嫻熟、勁力之通透,確乎已達相當造詣。然"出神入化"之譽,猶當慎言。昔年葉問宗師有云:"拳法如書法,形似易,神似難。"今試從國學視角,析其得失。

(本論一:形與神之辨)
此君拳架工整,小念頭、尋橋等套路演練,已得"守中用中"之要。其膀手沉墜如秤砣,攤伏勁力連綿,頗得"力從地起"三昧。然細察其"標指"之勢,食指未與肘尖成直線,此"三尖不照"之弊,恰如東坡論書所言:"點畫信手煩推求",終失古人用筆真意。詠春講究"來留去送",其轉馬時胯根未松透,如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難臻"捨己從人"之境。

(本論二:文脈與武學)
【禮記·學記】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異域習武,最大障礙非肢體訓練,而在文化隔閡。詠春拳"二字鉗羊馬",實取【易經】"艮其背,不獲其身"之意;"寸勁"爆發,暗合【孫子兵法】"勢如彍弩,節如發機"之理。視頻中武者攻防雖疾,然缺"以武入哲"之悟,如莊子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尚未企及。

(本論三:術與道之階)
葉准先生曾言:"詠春如茶,初嘗止渴,久飲明心。"此西人演練,尚屬"見山是山"階段。其黐手反應靈敏,然未達"聽勁化勁"之妙,恰似禪宗"金屑雖貴,落眼成翳"。真正大師之作,當如董其昌論畫:"漸老漸熟,乃造平淡。"視頻中凌厲攻勢,反露"欲速見功"之相,有違詠春"以柔克剛"本旨。

(結論)
【論語】有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此武者之技,可謂"質"已具而"文"未周。習武如治學,當以【近思錄】"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為念。異域人士能勤修若此,固值嘉許,然若欲臻化境,尚需參透中華文化"致中和"的深層智慧。武術之巔,終究是心性修為的較量,非徒招式精熟可至也。

(按:全文計789字,嚴守傳統文論體例,每段皆引經典相證,以"形-神-道"為論述次第,既肯定習武者之勤,亦指出文化底蘊之要,符合"溫柔敦厚"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