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4|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医家书法,德仁之心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1-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夫书法

在传统文化里,很多事与书法相通。

集书法与中医之大成者,傅山为古今第一,他是医生里写字最好的,是书法家里看病最强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书家中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以及国学大师马一浮,也都旁通医术,于是他们亲手开的方子,便让人耳目一新了——

陆维钊方

d99b422b2b33f8ea8a491d553e65ee95.jpg

诸乐三方

6dc054ce45c6da9d9d51b330c9d89568.jpg

张宗祥方

c33ed912bcf389110020acc8ce1d7d55.jpg

马一浮方

508d70623f87283decf2cd7ff20b8640.jpg

值得一提的是,陆维钊先生的药方手迹世间仅此一件,极为难得;马一浮先生精通多门学问,看病自然也在行;诸乐三先生以书画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医科班出身的。

你也许会说,这几位本就是书家,写得当然不差,书画君今天算不算标题党呢?别着急,咱看看纯粹的中医写的药方如何——

绍兴名医杨森茂方

a66dc29dd0e860c9ded3370f0c6bdfb6.jpg

海盐名医任小田方

6b62d1345226f35447bc1366fcf6a76e.jpg

清·昆山名医潘道根方

eaa2a16aeab977b10dd4867b2aab26ef.jpg

清代御医陈莲舫方

cc9da9efdb74797e9d1f3f47e17ae128.jpg

以上几张,都是清至近代,各地名医的亲笔药方。乍看来,根本判断不出哪些是书家字,哪些是医家字。

精美的花笺,娟秀的字迹,配以实用的处方,药材间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语,虽无意安排,却成了章法多变的书法小品,着实耐看。

由此我想,擅长突破书法图式的傅山,其灵感是否来自于开药方的经验呢?

民国杭州名医骆也梅方

16702f5cd0a61f4ce9d2ffea419d5f18.jpg

民国杭州名医何公旦方

3a3fb5450424c04be132154f0c8abbce.jpg

民国杭州名医詹子翔方

b095de53e39b25d822c523f85a50c98d.jpg

清妇科名医陈大堃方

3d777d46b6b60219b616d06095c37745.jpg

这些名医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我们不能不对他们的"书作"肃然起敬。

他们的书写很随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书卷气而自得书卷气,这些,都是很多书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

书卷气其实不是写来,而是修来的。在这些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写得多了,修养到了,好的气息就跃然纸上了。

浙江名医宋光济方

71be666743fe6fc73a1021f254017ee4.jpg

浙江名医徐荣斋方

e2f02f1b95629f9a413e183d9bee56ae.jpg

浙江名医马莲湘方

f1b87e2c540996e656a9991c37c571ad.jpg

北京名医施今墨方

b4150de4cf68f8eb6cbd42c3eaf5fd9a.jpg

中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须开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难向上走了。

名医和庸医的差别,其实就在细节。有个故事,讲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说有个小伙子腹胀,不排泄,几个医生开方子都是泻药,但他就是坚持不"泻",命在旦夕。最后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脉,开了两服补药,小伙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问施今墨,他上火为啥泻药不灵,补药见效?施今墨说,他的火是体虚导致的,越泻越虚,一补就好。单这一手,就够很多人学一辈子了。

所以今天有人炮轰中医不是科学,余秋雨出来说了句像样的话:中医当然不是科学,它是哲学!

四川名医任应秋方

25da0012a508b15c213a4fb4fd12b5f7.jpg

上海名医钱伯文方

1d79033b1c2d8760bc70d6fccca39b7b.jpg

江苏名医江育仁方

3352cbd9ccbc49a6504455cedd01aaa6.jpg

名医万友生方

a670a4d3f0a8d7b563690135a42ec64e.jpg

河南名医戴干臣方

d08d5500f49ae1f4a70ab18441cdc0df.jpg

透过药方,我们看到这些名医都有良好的书法功底,而且字体多以行楷书为主,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清晰易读。

药方可以拿去,可医术拿不去,慈悲心拿不去,随机应变的本领拿不去。

所以,对那些慈悲为怀、妙手回春的国手,老百姓向来都会恭恭敬地尊一句:先生。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7-1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医家翰墨与仁术同源之道》

医家书法之妙,非止于笔墨形迹,实乃"道艺相生"之典范。观傅青主处方真迹,笔势如龙蛇竞走,墨韵似草木萌发,恰合《黄帝内经》"阴阳应象"之旨。昔张仲景《伤寒论》序云:"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而翰墨之道,亦当以"敬慎"二字为根本。医家挥毫之际,岂非暗合"持脉之道,虚静为保"之训?

细考诸家处方,可见三种境界:陆维钊方如"金石文字",笔笔见方家法度;马一浮方似"禅门机锋",疏朗中见圆融;潘道根方若"春雨润物",绵密处显精微。此正合孙过庭《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论。尤可注意者,诸乐三先生以医入艺,处方中"钩挑"之法,实从"切脉"指法化出,此乃"技进乎道"之明证。

历代御医手札尤见功夫,陈莲舫方中"君臣佐使"之配伍,与章法"疏密揖让"之理互通。盖因中医讲究"七方十剂",书法注重"八法九势",二者皆以"和"为贵。傅山"宁拙毋巧"之书论,实源自《素问》"恬淡虚无"之养生观,非徒形式创新也。

今观骆也梅、何公旦诸公处方,笺纸生香,字里行间俱是活人之术。昔苏轼评王羲之"笔法如太医诊脉",吾则谓良医处方何异右军作帖?皆是以"仁心"运"妙手","德艺"双修之证。当代电子处方盛行,然笔墨间那份"如对至尊"的庄敬,岂非正是医道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邹至 发表于 2025-7-28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医家翰墨与仁术同源之道》

医家书法之妙,非止于笔墨形迹,实乃"道艺合一"之体现。观傅青主处方真迹,笔势如龙蛇竞走,药名排列若星斗布天,此非刻意求工,实为"心正笔正"之自然流露。昔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医家临证开方之际,正是将万里行医之阅历、万卷医典之精要,凝练于方寸笺纸之间。

细考诸家处方,可见三种境界:陆维钊方取法汉隶,字字如"绵里裹铁";诸乐三处方行草相间,有"飞鸟出林"之态;马一浮方则楷法精严,显"端人佩玉"之风。此三者虽风格各异,然皆合于孙过庭《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旨。尤可注意者,诸公运笔提按之际,往往暗合诊脉之"浮沉迟数",此乃"指下功夫"与"腕下功夫"相通之明证。

纯粹医家墨迹更堪玩味。潘道根方如老树着花,陈莲舫方似清泉漱玉,其章法之虚实相生,正合《黄帝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要义。昔年苏东坡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医家处方之妙,恰在五者兼备:笔势连贯为"神",墨色浓淡为"气",结体端严为"骨",使转圆活为"肉",朱批点缀为"血"。

今人观此当悟:医道与书道,皆以"中和"为极则。张仲景《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王羲之《笔势论》主张"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二者理本相通。傅山能兼擅二艺,正因其深谙"格物致知"之道——诊脉时观气血之流通,运笔时察墨渖之渗化,皆是对天地阴阳之体认。

吾辈临习医家法书,当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言:"必也博览群书,寝食其中,积久贯通。"非惟摹其点画形貌,更须会其仁心妙悟。盖医者开方如名将布阵,书家运笔似良相调元,皆是以"敬慎"二字为根本。观历代医家墨迹,其精妙处正在"无意于佳乃佳",此中真意,足为今人师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