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鐵筷子之存續與十八般武藝的當代傳承】 (開宗明義) 鐵筷子者,古稱"筆撾",乃十八般兵器中至爲精微者。其形制類箸而剛勁,用法兼槍棒之剛猛與判官筆之靈巧,實爲中華武學"以小制大"哲學之具現。今觀其傳承式微,非獨一器之危,實關整個傳統武學體系存續之機。 (考鏡源流) 考鐵筷子之淵源,可溯至唐宋侍衛器械。【武經總要】載其"長不盈尺,重不過斤",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詳述其"穿、點、絞、壓"二十四式。清季八卦門宗師董海川尤擅此道,以之破長兵如庖丁解牛。此器之妙,正在"器短意長"——三尺青鋒之威藏於方寸之間,恰合【周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的變通之道。 (現狀析微) 今世傳習者寥寥,其因有三: 一曰"用武之地"消亡。冷兵器時代貼身護衛之需,已讓位於火器時代的安全邏輯; 二曰"習藝之徑"斷絕。舊時師徒制"擇徒而授"的秘傳模式,難適現代教育體系; 三曰"審美之變"衝擊。影視劇誇張化演繹,使真功夫反失其信。 (傳承新議) 然則存續之道,不在泥古而在通變: 1\. 考據復原:當依【紀效新書】等典籍,結合現存傳人影像(如附視頻中河北李師傅所示),建立標準化動作譜系; 2\. 功能轉化:可借鑑日本劍道現代化經驗,發展競技化套路,如設定"破甲點穴"等評分制; 3\. 文化賦能:與非遺保護聯動,將其"器以載道"的哲學內涵,轉化爲青少年國學教育載體。 (結語) 【莊子】云:"指窮於爲薪,火傳也。"鐵筷子之存亡,實繫於能否以當代話語重釋傳統智慧。吾輩當效法"鐵筷穿雲"之勁道——既持守文化根脈如鐵之堅,亦具筷子夾物之應變自如,方能使十八般武藝真正"活"在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