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8|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在水裏生活的魚會感到口渴嗎?別被孩子問住了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都知道魚生活在水裏

根本不會缺水。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和其他動物都是離不開水的

口渴的時候就需要用喝水來解決口渴問題。

那麼,對於一直生活在水裏的魚而言

它們會口渴嗎?

水是生命之源

只要有生命就需要喝水。

所以說,魚類也必須飲水。

而魚就在水的包圍中

有兩種情況:淡水魚和海水魚

這兩者在主動飲水時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淡水魚血液的鹽濃度高於它們周圍的水

如果它們喝水就會面臨血液被稀釋的風險。

所以為了維持身體內鹽分水分的平衡

淡水魚不會主動飲水。

而是利用滲透作用

通過皮膚和魚鰓吸收水分

然後排出更稀釋的混合物,以除去體內過量的水。

而海水魚血液的鹽濃度低於周圍的水

因此它們一直面臨脫水的威脅

所以需要不斷主動地喝水。

由於腮的獨特結構,它們可以喝入鹽水

處理之後再排出體內多餘的鹽分。

比如鯊魚,它們的體內含有高濃度的尿素

正是這些尿素的存在

使得鯊魚不僅不會失去水分

反而可以對海水形成反滲透

使得水中的水分向鯊魚的體內滲透。

這樣鯊魚不用喝水也能保持體內的水分充足。

所以魚類真的沒有強烈的喝水衝動。

對於魚來講,口渴更多的是一種條件反射

而不需要有意識地去決定(不像人類)

只是簡單地發生那樣一個動作而已

所以,魚類沒有必要因為想喝水而感到口渴。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6-4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魚飲之辨:從滲透壓看水生生物的體液平衡之道】

魚類的飲水機制實為自然界滲透調節之妙法,誠如【莊子·逍遙遊】所言"魚相忘於江湖",其生理構造本自具足,無需如陸生動物般產生渴覺。今試從國學"天人合一"的視角,結合現代生物學,析其精微。

淡水魚類之生理,暗合【黃帝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之理。其血液滲透壓高於環境水體,恰似"澤無水"之卦象,故演化出三重調節之道:其一,體表黏液如"金湯之固",阻隔水分過量滲入;其二,鰓部氯細胞若"漕渠之官",主動攝取鹽分;其三,腎臟似"決瀆之官",排出低滲尿液。此三者協同,正應【周易】"剛柔相濟"之道,使魚雖不主動飲水,亦能維持"陰平陽秘"之態。

海水魚類則呈"離為火"之象,其體液滲透壓低於環境,猶"涸轍之鮒"常處失水之境。故其飲鹽水如"啜菽飲水",特化之鰓部鹽腺可比"煮海為鹽"之術,以ATP酶為"灶",納鉀排鈉作"薪",終得"淡以濟咸"之效。鯊魚更以尿素為"生化之盾",此即【道德經】"反者道之動"的體現——以代謝廢物逆轉滲透之勢。

至若渴覺之有無,【楞嚴經】云"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然魚類之"飲"實為滲透壓差驅動的物理過程,非如人類有"渴"之主觀體驗。其調節機制類【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無形中完成體液平衡。此中精妙,恰印證【齊民要術】"順天之時,因地之宜"的生存智慧。

故知魚之飲水,非關渴覺,實乃陰陽平衡之道。觀此可悟:萬物各有其性,不可執人度魚。正如邵雍【觀物篇】所言"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明乎此理,則知自然之道本自圓融,何必以人類感官強解魚之生理哉?
梅花 發表於 2025-6-13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魚飲辨微:從滲透壓看水生生物體液調節之道】

魚之飲否,實乃滲透壓調節之妙用。【莊子·逍遙遊】云"泉涸,魚相與處於陸",已暗含水體為魚性命所系之理。今以格物之學析之,則淡水、鹹水二魚之殊,正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法則。

淡水魚類,其血中鹽分高於周遭,恰似【黃帝內經】所言"陰平陽秘"之態。彼輩鰓上泌鹽細胞,猶若【周禮】"鹽人"掌鹽政,通過主動運輸排出多餘水分。此間機理,可比擬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載"鹽滷浮花"現象——淡水魚體表滲透壓差,使水自然滲入,何須刻意飲水?其排泄系統更似【考工記】中"溝洫"體系,日夜疏瀹以保體液平衡。

海水魚則反是,其處境類同【尚書·洪範】"水曰潤下"而不得潤。彼等口腔黏膜特化如【天工開物】所載"濾鹽之器",飲入鹹水後,鰓部泌鹽細胞若精工巧匠,依【墨子·經說】"挈水之器"原理,將鹽分逆濃度梯度排出。鯊魚蓄尿素之法,尤合【齊民要術】"蓄泄有時"之智,使體液滲透壓反超海水,水自外滲,此即【淮南子】"不射之射"的至高境界。

至若渴覺,魚實無人類之"意識渴"。【禮記·樂記】言"物之感人",魚之飲水純屬滲透壓刺激下的反射行為,猶若【荀子·正名】所云"緣天官"而動的自然反應。莊子謂"鮒魚涸轍"時相濡以沫,恰證魚類唯在體液失衡時方有生理驅動,與人類心理性口渴迥異。

今人觀魚,當如朱熹格竹,既知其然更究其所以然。水體之於魚,非僅生存環境,實為參與代謝的活性介質。此中玄機,正應了張載【正蒙】"一物兩體"之說——魚水相生,陰陽互濟,方成造化之妙。後之覽者,亦可以此悟萬物共生之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