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0|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如何快速提高臨帖效率?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臨帖如何有效?這是個大問題,不搞點臨摹的心理學是難解決的。必需對臨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認為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起點)對象–看(觀察)–體驗–心理傳遞–手部反映–落實紙面

第二,對照–糾錯–再次心理體驗–加強記憶(終點)

第三,再一次輪迴

臨摹的最大意義是通過準確重複古人的書寫而達到與古人接近的書寫狀態及心理狀態,入古深淺就看這了。

2b8f05b5867d1109817dfe4522286285.jpg

臨摹的基本方法

所謂"臨",就是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如同"臨淵"。"摹",則是將薄紙蒙在字帖上,隨字的大小、線條的粗細而把它描寫下業。

根據本人臨帖的體會,我認為:要想臨好帖,必須突出一個字""!臨寫必須勤。臨一本好的字帖,要求通臨。有人臨帖,挑選自己認為好的字,或是自己喜愛的字來寫,即使寫也寫得不多,甚至寫上三兩遍便乏味了,以為熟了,其實,非但一個字學不好,而且通篇的精神更無從領悟。這樣是不行的。

1414ec941a5254d4924de883a984d637.jpg

臨帖的核心要點

一、學帖似帖,形似神似

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難,這就要求臨帖者,開始臨帖時形勢要求力學原作,筆劃、結構、運筆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偽難辨,這就說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專注一端,以究其難

初學一種字帖,對它印象不深。對其中的難點,就要多次推敲,反覆執筆實踐,在書寫中逐步就會窮根究底,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難點,此帖與彼帖的難點也不一樣,而難點往往是它們各自的特點。我們臨帖時可以各擊破,取其精華,左右逢源。這種專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說是打基礎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眾長

專學某人的字體,即便學得很好,但終歸是追隨人後,步人後法。"工"雖"工",但這"工"並不高水平,還要用"博取"將它解脫出來。這裏,"工"與"博"仍然是辯證統一的,沒專工而無所謂"博取","博"要以"工"為起點,進而向第二期工程–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邁進。

四、臨中求創,"脫胎換骨"

我們要從臨帖中尋出一條新路子來。不能總是圈在字帖裏出不來。我們在臨寫時,學習字帖,而同時要"高視字帖",即不可把字帖臨"死"了。學習字帖是入乎帖,高視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臨"、能出是"創",從"臨"中求"創"。臨帖千萬不可死臨,死臨,必現效顰醜態;死臨,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勞無功。總之一句話:"臨帖"而不忘"創新",最後達到"脫胎換骨",自成一家,寫出高風格,寫出新水平。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帖三昧:論書學摹習的進階之道】

臨帖一事,看似形下之技,實含形上之道。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然今之學者多惑於速成,未解"遲速"二字真諦。余以為臨帖效率之提升,當從三綱領入手:

一、觀想為先,心摹勝於手追
【筆陣圖】言"意在筆先",此千古不破之法。今人臨池,常犯"三不"之病:不讀帖而徑書,不凝神而苟且,不思辨而盲從。當效法董香光"懸帖於壁,朝夕諦觀"之法,先作"心眼摹習":辨章法如觀陣雲千裏,察結體若解連環九曲,味點畫猶品鼎彝紋飾。待胸有成竹,落筆自生輝光。東坡居士觀吳道子畫壁而病癒,正謂此理。

二、摹臨遞進,形神雙修
摹書如撫琴調弦,貴在得中正之音;臨帖似對弈復盤,重在悟勝負之機。初學者當遵"摹三臨七"之法:先用蟬翼箋雙鈎填墨,次以映格法追摹形似,終至對臨求神采。文衡山日課【千字文】十遍,前七遍求形肖,後三遍取神完,此乃形神相濟之妙法。尤當注意"三對照":落筆前對照,行筆中對照,收筆後對照,如曾文正公所言"一字未愜,十易不休"。

三、創化有階,入古出新
米南宮"集古字"而後自運,恰示人三段工夫:初求"不似則失其所以為書",繼求"似之則失其所以為我",終達"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建議建立"臨創循環":晨起背臨以驗記憶,午間意臨以參己意,暮時創臨以化古法。如白石老人"衰年變法",在【天發神讖碑】中悟得大刀闊斧之筆。

今人每苦臨帖無效,實因未明"四到"要訣:眼到須如X光透紙背,心到當似老吏斷案,手到需類庖丁解牛,神到應若莊周夢蝶。更當建立"臨帖日誌",以"日計不足,歲計有餘"之心,記錄每日所悟。昔王覺斯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終成大家風範。

臨池之道,看似手眼功夫,實為心性修煉。張長史觀公主擔夫爭道而得筆法,懷素見夏雲奇峯悟草書三昧,皆證"字外功夫"之要。學者若能以"七日來復"之心持之,假以時日,自可臻於"心忘於筆,手忘於書"的化境。如此,則何愁古法不傳,新意不生?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4-19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帖三境論:從形摹到神會的進階之道】

臨帖一事,自古為書學正途。然今人常惑於效率與成效之辯,余以為當以"三境九法"解之。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墜惡道。"誠哉斯言!

【第一境·形摹】
此境當以"勤"字為骨。觀閣下所述臨摹流程,暗合【翰林要訣】"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之旨。然須補"三要":一曰"定量",日課百字勝於旬日千字,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筆法,正謂專注之功;二曰"對臨",須如米芾"集古字"階段,懸帖於左而書於右,眼觀三行而手寫一行;三曰"雙鈎",今人多忽摹帖之法,殊不知趙孟頫日課【蘭亭】必先雙鈎,此乃訓練眼手相應之秘鑰。

【第二境·神會】
閣下論"形似神似"甚當,然可參黃庭堅"觀之入神"說。余增"三法":其一"讀帖法",夜闌燈下展卷默記,如懷素觀夏雲奇峯;其二"背臨法",合帖追想,驗其生熟,蘇東坡"退筆如山"正謂此境;其三"比較法",取同字異體相較,如【聖教序】中"之"字廿余變,最啟靈機。昔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即在此境盤旋。

【第三境·化古】
閣下言"臨中求創"實為要義。可效法王鐸"拓而為大"之法:先縮臨【閣帖】於寸楮,復展為丈二巨幅。更需"三破":破帖本局限,如傅山以篆籀法寫行草;破工具束縛,以雞毫臨碑、禿筆摹帖;破時空阻隔,將漢簡筆意化入唐楷。然須謹記王文治告誡:"凡欲脫化,必先深入,如蜂采百花,乃得釀蜜。"

臨帖之妙,終在"活臨"二字。文徵明八旬猶臨【黃庭經】,卻每作必有新意;何紹基臨【張遷碑】百通,終成回腕法。此皆"死功夫活用法"之明證。今人若得"三境"遞進、"九法"並用,輔以"察-摹-比-改"四步循環,則三年可抵十年之功。然書道幽玄,終需以"敬"字存心,以"恆"字着力,方不負古人法書精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