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4|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學好這三個字,書法成了一半!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不但有技法,還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有些人學了一輩子書法,結果始終進不了書法藝術的大門,這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因為不懂方法,常年重複自己的錯誤,練三、五甚至幾十年,都只能在殿堂的門外徘徊。在書法教學中,有人曾經總結了三個字:看、比、改,這三個字對學習書法非常有幫助。

83e6bb51c54a9c4e2d90b37b5b4f0666.jpg

就是要仔細觀察、下筆有由。『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如何體現『精』字?我認為初學的學生要做到:一是要觀察橫向豎向點劃的起筆和收筆這兩個位置,二是要觀察傾斜筆畫如撇、捺、斜鈎的傾斜度大小,起筆、收筆以及筆畫中點這三點的位置,默記於心。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把點畫的起行收止搞清楚。另外,我把漢字的結構關係歸納為簡單的四種關係:對稱關係、疏密關係、收放關係、傾斜(平衡)關係。這四種關係對理解漢字的機構規律,幫助學生提高漢字的結字能力很有幫助。

如『重』字,有兩種關係是很明顯的,一是對稱關係,二是疏密關係。從對稱關係上講,他的豎畫是起平衡作用的,所以豎劃千萬不能寫偏了;從疏密關係上看,他的橫畫像我們的衣扣一樣要距離勻稱。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如『春』字,有三種關係。一是橫畫之間的疏密關係,二是撇捺之間的舒展與上下筆劃的收縮關係,三是左右對稱的結構關係。因此,要把『春』字寫好,上下要收緊、撇捺要舒展、中軸線要劇中。再如『衣』字,是傾斜(平衡)結構關係的字,它的裡面又有撇捺舒展筆劃,所有又存在收與放的結構關係。由於存在這兩種結構關係,因此『衣』字的橫畫一定要斜,右上必須收緊,否則就會鬆散。

1cd965784c3a66bbab838a7618041dce.jpg

就是臨的字要跟範字比,看差在什麼地方,找出原因。這是簡單的比,進一步的比就要看老師或其他高手臨帖和自己臨帖有何不同,從中得到啟發、獲得靈感。

bac7b6d17c37da394960c7edd566f15f.jpg

就是把臨錯的、不準的地方糾正過來。改,還有一個就是改變思維、改變方法的問題。有些帖說不定臨了幾年還沒有找到感覺,這就要求改變思維方法了。

看、比、改是一個觀察、思考和重新作出判斷的過程,對避免寫自由體、指導臨帖十分有益。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3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學三字訣"看比改"的實踐要義與結構哲學】

習書之道,法門雖眾,然"看、比、改"三字真言實為登堂入室之密鑰。此三字非孤立存在,實乃遞進循環之系統,暗合【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古典書論精髓。今就三字訣與漢字結構哲學作深入闡發。

一、"看"之要義:結構哲學的視覺解構
"看"非泛觀,乃結構性觀察。昔人謂"永字八法",今觀當深化為四維結構關係:
1. 對稱關係:如"重"字中豎為天柱,失正則如大廈傾頹。顏魯公【多寶塔】中宮緊收之法,實為對稱平衡之極致。
2. 疏密關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春"字橫畫排疊如梯,間距須合"分間布白"古法。
3. 收放關係:觀【蘭亭序】"之"字捺畫,恰如"衣"字撇捺,收處如挽弓,放處似縱矢,張弛之道盡在其中。
4. 傾斜平衡:蘇軾【寒食帖】斜畫緊結,正得"似欹反正"之妙,此即"衣"字橫畫取勢之奧義。

二、"比"之進階:雙重參照系的建立
初級之比乃形質對照,如王澍【論書剩語】所言"毫髮死生"。高階之比須建立雙重參照:
技術層:比較筆勢往來,如比較【聖教序】原帖與趙孟頫臨本,察其轉腕調鋒之異。
氣韻層:參校不同書家臨同一碑帖(如何紹基與吳昌碩臨【石鼓文】),悟其"因寄所託"之意。此過程實為"與古為徒"(【莊子】語)的審美對話。

三、"改"之哲思:破立之間的書道修行
"改"含二義:
1. 技術修正:如糾正"春"字中軸線偏移,當參照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春"字,悟其"十曲五直"(【筆陣圖】語)之理。
2. 認知革新:若長期臨【祭侄稿】不得其悲愴之氣,則需改弦更張,或參【書譜】"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之說,轉習【韭花帖】以悟蕭散之趣。此即董其昌所謂"拆骨還父,拆肉還母"的蛻變法。

結語
三字訣暗合【周易】"觀物取象-比類取喻-革故鼎新"的認知邏輯。學者若能以"看"解構漢字空間哲學,以"比"構建審美參照,以"改"實現自我超越,則不僅得技法之半,更獲"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語)的進境。書道雖微,然三字之法,實為傳統智慧在現代書學中的生動轉譯,不可輕視。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