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8|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学好这三个字,书法成了一半!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不但有技法,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书法,结果始终进不了书法艺术的大门,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因为不懂方法,常年重复自己的错误,练三、五甚至几十年,都只能在殿堂的门外徘徊。在书法教学中,有人曾经总结了三个字:看、比、改,这三个字对学习书法非常有帮助。

83e6bb51c54a9c4e2d90b37b5b4f0666.jpg

就是要仔细观察、下笔有由。『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如何体现『精』字?我认为初学的学生要做到:一是要观察横向竖向点划的起笔和收笔这两个位置,二是要观察倾斜笔画如撇、捺、斜钩的倾斜度大小,起笔、收笔以及笔画中点这三点的位置,默记于心。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把点画的起行收止搞清楚。另外,我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归纳为简单的四种关系:对称关系、疏密关系、收放关系、倾斜(平衡)关系。这四种关系对理解汉字的机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汉字的结字能力很有帮助。

如『重』字,有两种关系是很明显的,一是对称关系,二是疏密关系。从对称关系上讲,他的竖画是起平衡作用的,所以竖划千万不能写偏了;从疏密关系上看,他的横画像我们的衣扣一样要距离匀称。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如『春』字,有三种关系。一是横画之间的疏密关系,二是撇捺之间的舒展与上下笔划的收缩关系,三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关系。因此,要把『春』字写好,上下要收紧、撇捺要舒展、中轴线要剧中。再如『衣』字,是倾斜(平衡)结构关系的字,它的里面又有撇捺舒展笔划,所有又存在收与放的结构关系。由于存在这两种结构关系,因此『衣』字的横画一定要斜,右上必须收紧,否则就会松散。

1cd965784c3a66bbab838a7618041dce.jpg

就是临的字要跟范字比,看差在什么地方,找出原因。这是简单的比,进一步的比就要看老师或其他高手临帖和自己临帖有何不同,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

bac7b6d17c37da394960c7edd566f15f.jpg

就是把临错的、不准的地方纠正过来。改,还有一个就是改变思维、改变方法的问题。有些帖说不定临了几年还没有找到感觉,这就要求改变思维方法了。

看、比、改是一个观察、思考和重新作出判断的过程,对避免写自由体、指导临帖十分有益。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4-3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学三字诀"看比改"的实践要义与结构哲学》

习书之道,法门虽众,然"看、比、改"三字真言实为登堂入室之密钥。此三字非孤立存在,实乃递进循环之系统,暗合《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古典书论精髓。今就三字诀与汉字结构哲学作深入阐发。

一、"看"之要义:结构哲学的视觉解构
"看"非泛观,乃结构性观察。昔人谓"永字八法",今观当深化为四维结构关系:
1. 对称关系:如"重"字中竖为天柱,失正则如大厦倾颓。颜鲁公《多宝塔》中宫紧收之法,实为对称平衡之极致。
2. 疏密关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春"字横画排叠如梯,间距须合"分间布白"古法。
3. 收放关系:观《兰亭序》"之"字捺画,恰如"衣"字撇捺,收处如挽弓,放处似纵矢,张弛之道尽在其中。
4. 倾斜平衡:苏轼《寒食帖》斜画紧结,正得"似欹反正"之妙,此即"衣"字横画取势之奥义。

二、"比"之进阶:双重参照系的建立
初级之比乃形质对照,如王澍《论书剩语》所言"毫发死生"。高阶之比须建立双重参照:
技术层:比较笔势往来,如比较《圣教序》原帖与赵孟頫临本,察其转腕调锋之异。
气韵层:参校不同书家临同一碑帖(如何绍基与吴昌硕临《石鼓文》),悟其"因寄所托"之意。此过程实为"与古为徒"(《庄子》语)的审美对话。

三、"改"之哲思:破立之间的书道修行
"改"含二义:
1. 技术修正:如纠正"春"字中轴线偏移,当参照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春"字,悟其"十曲五直"(《笔阵图》语)之理。
2. 认知革新:若长期临《祭侄稿》不得其悲怆之气,则需改弦更张,或参《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说,转习《韭花帖》以悟萧散之趣。此即董其昌所谓"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的蜕变法。

结语
三字诀暗合《周易》"观物取象-比类取喻-革故鼎新"的认知逻辑。学者若能以"看"解构汉字空间哲学,以"比"构建审美参照,以"改"实现自我超越,则不仅得技法之半,更获"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语)的进境。书道虽微,然三字之法,实为传统智慧在现代书学中的生动转译,不可轻视。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