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3|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行書·從筆畫到結構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部分:基礎筆畫的寫法

一、點的寫法:行書點的筆法變化比楷書豐富,它在楷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動勢和遊絲.以斜點爲例,其筆法爲:順鋒入筆,略頓,蓄勢後向左下出鋒成鉤。例如『深』紅色箭頭所指。

9d7d4aab67aa832258a2577f76bd87b8.jpg

兩點呼應:左點出鋒,順勢帶出右點,兩點之間筆斷意連,顧盼有情,聯繫密切。斜點: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輕收,注意形態上與下一筆呼應。

更多例字:

4affc059dcda6175e03854476b58c876.jpg

二、橫的寫法:行書橫的筆法在楷書橫的基礎上增加了動感,尤其當多橫組合時,更強調彼此間的變化及映帶關係。其筆法爲: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放。

如:『百』字紅色箭頭所指。

d809f0f882acdee9ea374a2c57647e6e.jpg

長橫:長橫入筆轉鋒的動作比短橫更顯著。

以點代橫:行書無論短橫與長橫筆法均相同,即: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收(有時蓄勢出鋒成鉤)。

更多例字:

14dee7546fb67487e2b312ccb5edd75f.jpg

三、豎的寫法:行書豎的用筆與楷書相似,也分爲懸針豎和垂露豎。其區別在於:行書豎畫有時不如楷書豎畫挺直,有時還出現遊絲和出鉤,這些都是爲了加強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繫。

如:『邦』字,紅色箭頭所指。

b3a4c3341e7c1b09c770fa4958d504e5.jpg

垂露豎:逆鋒入筆,轉鋒後向下行筆,至尾端回鋒輕收。兩筆長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異。

更多例字:

e17c4e11ef8a0fbb1b45f23960d91487.jpg

四、撇的寫法:行書撇分爲回鋒撇與出鋒撇。與楷書撇比較而言,行書撇更多曲折變化,且增加了回鋒出鉤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爲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映帶關係。如:『形』字,紅色箭頭所指。

72ca5856112567299ec2add50f67d4b3.jpg

出鋒撇: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蓄勢後向左下出鋒,短促而有力。

回鋒撇:順鋒入筆,轉鋒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筆,有回鋒之意而無回鋒之筆。

更多例字:

52d4caaf106aa30ba2fbde47f3877b4d.jpg

五、捺的寫法:行書捺分爲出鋒捺、回鋒捺和以點代捺。對具體的筆畫而言,又有輕垂、方圓、長短、徐疾等變化,主要以體現行書的流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繫爲原則。如:『春』字,紅色箭頭所指。

61deebd635ed82c96024d43b5184ebac.jpg

出鋒捺:順鋒入筆,向右下行筆,運筆遒勁果斷,頓筆後向右漸提筆出鋒。此捺與楷書寫法一致。

更多例字:

2db7d5026c19283084a2885535bdff03.jpg

六、挑的寫法:行書桃的筆法比楷書更爲豐富,這是爲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關係。另外,由於有了曲折變化,行書挑的運筆速度也不如楷書挑那樣短促。如:『總』字,紅色箭頭所指。

22e275987694b5b8b02194e84903cf9d.jpg

挑:順鋒入筆,向右下頓筆,回鋒蓄勢後向右上行筆,提筆出鋒。注意與下一筆的映帶關係。

更多例字:

356e03ea4e71c8a04d856818426aecbd.jpg

七、鉤的寫法:行書鉤的筆法與楷書相似,但頓筆的動作不如楷書明顯,常常是回鋒順勢出鉤,還需順勢映帶下一筆,以體現行書流暢的特點。如:『忍』字,紅色箭頭所指。

2b9b43c0b4f1b74fdf7123b4ff7c7982.jpg

折彎鉤:折彎筆行至尾端,回鋒蓄勢後向左出鉤,轉角處應流暢、自然、含蓄。臥鉤:弧線行筆至尾端,回鋒蓄勢後向左上出鉤,轉角處流暢、自然、含蓄。

更多例字:

03532b8b62209fbc382a4736959d5a10.jpg

八、轉折的寫法:行書的轉筆與楷書轉筆一致,也以圓轉、自然、流暢爲原則。行書折的筆法與楷書有異,其轉角不如楷書顯著,極少出現圭角,也體現了行書的流動感。如:『賢』字,紅色箭頭所指。

5d1306b1897d5498753ffc5725815d89.jpg

轉:筆法爲邊轉筆邊行筆,應寫得圓轉、流暢,一氣呵成,忌猶豫不定。折:橫筆至尾端,折鋒下行,無明顯的頓筆與顯著的圭角。

更多例字:

48d58cdde63408016269a3ba8c984d5f.jpg

第二部分:結構

結構一:疏密

疏密是指根據筆畫的多寡安排空間,筆畫多處使其更密,筆畫少處使其更疏,以疏襯密,以密襯疏,使疏密形成強烈對比,造成『寬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生動效果。如『懷』字:左疏右密。

6282ccda263aa40def29b56cea8e0470.jpg

更多例字:

a519381ab46a75f852a30a8d97eed668.jpg

結構二:收放

收放是指根據偏旁、部首形態的差異,而在大小、寬窄、長短上作誇張處理,造成部首之間大收大放的強烈對比,增加生動多變的趣味。如『陵』字:左收右放。

d7a1961a2c5c32d8b99a88486913e6b6.jpg

更多例字:

15839a25876ff72658e721eed106c2ad.jpg

結構三:向背

向背常指左右兩部分(或作爲主筆的兩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左右相向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外側,結體顯得飽滿;左右相背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內側,結體顯得瘦勁。如『國』字:筆勢相向。『國』字左右豎筆略向外拱,造成筆勢上的相向,使整個字顯得雍容、飽滿、渾厚有力。

766a84dbabb8e6b07764076058de8c08.jpg

更多例字:

a163826eeb14d2c965df8adb540a8d34.jpg

結構四:爭讓

爭讓是指偏旁、部首之間根據筆畫的長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讓,使相互之間揖讓有禮、顧盼有情,增添整個字團結和氣的氛圍。如『謝』字:左右互爲爭讓。

c9fd5696207034513527b05d1d303a54.jpg

更多例字:

d1908b99f6c88d26e7ef9c7ca46924d1.jpg

結構五:參差

參差是指偏旁、部首組合時不作整齊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錯位,以避免呆板,增添靈動、生氣,使整個字在險絕中求得平衡。如『微』字:左中右參差。『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但三部分並不排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做明顯錯位:中間最高,左旁其次,右邊最低,形成左中右參差,化呆板、平庸爲靈動、神奇。

43ec844ae104a639f608919900c287f3.jpg

更多例字:

feb60319fa7fd41637f587f8d0ffa021.jpg

結構六:欹正

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傾斜、欹側處理,又能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變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

馮臼 發表於 2025-6-17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筆法芻議:從點畫到勢態的系統建構】

(按:本文依【歷代書法論文選】體例,以文言爲主,輔以白話注釋)

一、點畫論
昔衛夫人【筆陣圖】云"點如高峰墜石",而行書點法則更見動態。觀"深"字斜點,實含三味:一曰"順鋒取勢",二曰"頓挫蓄力",三曰"出鋒導氣"。其妙處尤在"筆斷意連",如【書譜】所言"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態。今人習點,當參米南宮"八面出鋒"之法,使一點之中,俯仰向背各具情態。

二、橫畫說
橫如千里陣雲,非止平直。細審"百"字橫畫,可見"三轉"之法:起筆轉鋒若蠶頭,行筆提按似鶴頸,收筆回鋒類雁尾。東坡【論書】謂"把筆無定法",然橫畫之要,正在"逆入平出"四字。至於以點代橫,實乃鍾王遺法,【蘭亭】"一"字可爲明證。

三、豎畫辨
豎若萬歲枯藤,貴在筋力。懸針、垂露之異,非惟收筆不同,更在氣脈貫通。觀"邦"字豎畫,雖曲猶直,暗合"屋漏痕"自然之趣。山谷老人云"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行書豎畫之遊絲映帶,正是點睛處。習者當以顏魯公【祭侄稿】爲范,悟其"錐畫沙"之勁。

四、撇捺論
撇捺者,字之手足。回鋒撇如武士收刀,勁氣內斂;出鋒捺似壯士開弓,勢不可遏。王覺斯【擬山園帖】中,撇捺相交處常見"金刀之勢",此正得【永字八法】"掠""磔"三昧。習者須知:凡撇捺組合,當如"形"字,左收右放,陰陽和合。

結語:
行書筆法,要在"活法"二字。觀歷代名帖,自【懷仁集聖教序】至趙松雪【膽巴碑】,雖風格各異,然皆守"五合"之理(神怡務閒爲一合,感惠徇知爲二合,時和氣潤爲三合,紙墨相發爲四合,偶然欲書爲五合)。今人習書,當以古法爲骨,己意爲神,庶幾可入三昧。

(全文共798字,依【佩文齋書畫譜】體例分段,引文皆註明出處)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7-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筆法芻議:從點畫到勢態的通變之道】

拜讀大作【行書·從筆畫到結構】第一部分,深感作者於行書筆法研究之精微。今不揣淺陋,試從書學流變角度略作補益,以就教於方家。

一、點畫之變實爲筆勢之變
行書之點"如高峰墜石"(衛鑠【筆陣圖】),其妙處不在形態之變,而在勢能轉換。米南宮【苕溪詩】中"深"字三點水,首點斜切入紙後迅疾彈起,形成"打筆"之勢,此非簡單遊絲牽連,實爲書寫節奏使然。王鐸更常作"斷點",看似筆斷而氣脈不斷,此中消息,當從墨色枯潤與筆鋒彈性處體味。

二、橫畫映帶見章法玄機
文中論橫畫"以點代橫"之法,實肇自章草遺意。檢【蘭亭序】"其"字長橫,起筆裹鋒如蠶頭,收筆含蓄似篆籀,中間行筆取"屋漏痕"之意。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爲起,自爲結。"此語正道破行書橫畫"轉鋒右行"時提按的微妙平衡。

三、豎畫曲直關乎氣骨
顏魯公【祭侄稿】中懸針豎多作S形律動,非筆力不逮,實爲"努"法(傳王羲之【筆勢論】)之活用。黃庭堅【松風閣】豎畫常作"戰筆",表面顫澀而內里勁健,此即"錐畫沙"筆意。行書豎畫之妙,正在挺勁中寓婀娜,如公孫大娘舞劍器,剛柔相濟。

四、撇捺開合乃見性情
米芾"形"字雙撇,一取隸書"磔"法,一用章草"波"勢,形成時空錯位之美。趙孟頫【赤壁賦】捺畫多作"反趯",實化自鍾繇"外拓"筆法。行書撇捺最忌程式化,文徵明晚年作捺,常融合歐體方折與蘇體豐腴,乃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趣。

結語:
行書筆法之變,本質是時空關係的重構。張懷瓘【書斷】謂"行書即正書之小訛",而吾輩當知,這點畫之"訛"中,實蘊含"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張懷瓘【書議】)的哲學深意。建議習書者除鑽研單字筆法外,更當研讀孫過庭【書譜】"一點成一字之規"之論,於起收使轉間體會氣韻流轉之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