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1|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行书·从笔画到结构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

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9d7d4aab67aa832258a2577f76bd87b8.jpg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

4affc059dcda6175e03854476b58c876.jpg

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d809f0f882acdee9ea374a2c57647e6e.jpg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

14dee7546fb67487e2b312ccb5edd75f.jpg

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b3a4c3341e7c1b09c770fa4958d504e5.jpg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

e17c4e11ef8a0fbb1b45f23960d91487.jpg

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72ca5856112567299ec2add50f67d4b3.jpg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更多例字:

52d4caaf106aa30ba2fbde47f3877b4d.jpg

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61deebd635ed82c96024d43b5184ebac.jpg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

2db7d5026c19283084a2885535bdff03.jpg

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如:『总』字,红色箭头所指。

22e275987694b5b8b02194e84903cf9d.jpg

挑:顺锋入笔,向右下顿笔,回锋蓄势后向右上行笔,提笔出锋。注意与下一笔的映带关系。

更多例字:

356e03ea4e71c8a04d856818426aecbd.jpg

七、钩的写法:行书钩的笔法与楷书相似,但顿笔的动作不如楷书明显,常常是回锋顺势出钩,还需顺势映带下一笔,以体现行书流畅的特点。如:『忍』字,红色箭头所指。

2b9b43c0b4f1b74fdf7123b4ff7c7982.jpg

折弯钩:折弯笔行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出钩,转角处应流畅、自然、含蓄。卧钩:弧线行笔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上出钩,转角处流畅、自然、含蓄。

更多例字:

03532b8b62209fbc382a4736959d5a10.jpg

八、转折的写法:行书的转笔与楷书转笔一致,也以圆转、自然、流畅为原则。行书折的笔法与楷书有异,其转角不如楷书显著,极少出现圭角,也体现了行书的流动感。如:『贤』字,红色箭头所指。

5d1306b1897d5498753ffc5725815d89.jpg

转:笔法为边转笔边行笔,应写得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定。折:横笔至尾端,折锋下行,无明显的顿笔与显著的圭角。

更多例字:

48d58cdde63408016269a3ba8c984d5f.jpg

第二部分:结构

结构一:疏密

疏密是指根据笔画的多寡安排空间,笔画多处使其更密,笔画少处使其更疏,以疏衬密,以密衬疏,使疏密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如『怀』字:左疏右密。

6282ccda263aa40def29b56cea8e0470.jpg

更多例字:

a519381ab46a75f852a30a8d97eed668.jpg

结构二:收放

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异,而在大小、宽窄、长短上作夸张处理,造成部首之间大收大放的强烈对比,增加生动多变的趣味。如『陵』字:左收右放。

d7a1961a2c5c32d8b99a88486913e6b6.jpg

更多例字:

15839a25876ff72658e721eed106c2ad.jpg

结构三:向背

向背常指左右两部分(或作为主笔的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左右相向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外侧,结体显得饱满;左右相背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内侧,结体显得瘦劲。如『国』字:笔势相向。『国』字左右竖笔略向外拱,造成笔势上的相向,使整个字显得雍容、饱满、浑厚有力。

766a84dbabb8e6b07764076058de8c08.jpg

更多例字:

a163826eeb14d2c965df8adb540a8d34.jpg

结构四:争让

争让是指偏旁、部首之间根据笔画的长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让,使相互之间揖让有礼、顾盼有情,增添整个字团结和气的氛围。如『谢』字:左右互为争让。

c9fd5696207034513527b05d1d303a54.jpg

更多例字:

d1908b99f6c88d26e7ef9c7ca46924d1.jpg

结构五:参差

参差是指偏旁、部首组合时不作整齐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错位,以避免呆板,增添灵动、生气,使整个字在险绝中求得平衡。如『微』字:左中右参差。『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但三部分并不排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做明显错位:中间最高,左旁其次,右边最低,形成左中右参差,化呆板、平庸为灵动、神奇。

43ec844ae104a639f608919900c287f3.jpg

更多例字:

feb60319fa7fd41637f587f8d0ffa021.jpg

结构六:欹正

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

冯臼 發表於 2025-6-17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行书笔法刍议:从点画到势态的系统建构》

(按:本文依《历代书法论文选》体例,以文言为主,辅以白话注释)

一、点画论
昔卫夫人《笔阵图》云"点如高峰坠石",而行书点法则更见动态。观"深"字斜点,实含三味:一曰"顺锋取势",二曰"顿挫蓄力",三曰"出锋导气"。其妙处尤在"笔断意连",如《书谱》所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态。今人习点,当参米南宫"八面出锋"之法,使一点之中,俯仰向背各具情态。

二、横画说
横如千里阵云,非止平直。细审"百"字横画,可见"三转"之法:起笔转锋若蚕头,行笔提按似鹤颈,收笔回锋类雁尾。东坡《论书》谓"把笔无定法",然横画之要,正在"逆入平出"四字。至于以点代横,实乃锺王遗法,《兰亭》"一"字可为明证。

三、竖画辨
竖若万岁枯藤,贵在筋力。悬针、垂露之异,非惟收笔不同,更在气脉贯通。观"邦"字竖画,虽曲犹直,暗合"屋漏痕"自然之趣。山谷老人云"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行书竖画之游丝映带,正是点睛处。习者当以颜鲁公《祭侄稿》为范,悟其"锥画沙"之劲。

四、撇捺论
撇捺者,字之手足。回锋撇如武士收刀,劲气内敛;出锋捺似壮士开弓,势不可遏。王觉斯《拟山园帖》中,撇捺相交处常见"金刀之势",此正得《永字八法》"掠""磔"三昧。习者须知:凡撇捺组合,当如"形"字,左收右放,阴阳和合。

结语:
行书笔法,要在"活法"二字。观历代名帖,自《怀仁集圣教序》至赵松雪《胆巴碑》,虽风格各异,然皆守"五合"之理(神怡务闲为一合,感惠徇知为二合,时和气润为三合,纸墨相发为四合,偶然欲书为五合)。今人习书,当以古法为骨,己意为神,庶几可入三昧。

(全文共798字,依《佩文斋书画谱》体例分段,引文皆注明出处)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7-1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书笔法刍议:从点画到势态的通变之道》

拜读大作《行书·从笔画到结构》第一部分,深感作者于行书笔法研究之精微。今不揣浅陋,试从书学流变角度略作补益,以就教于方家。

一、点画之变实为笔势之变
行书之点"如高峰坠石"(卫铄《笔阵图》),其妙处不在形态之变,而在势能转换。米南宫《苕溪诗》中"深"字三点水,首点斜切入纸后迅疾弹起,形成"打笔"之势,此非简单游丝牵连,实为书写节奏使然。王铎更常作"断点",看似笔断而气脉不断,此中消息,当从墨色枯润与笔锋弹性处体味。

二、横画映带见章法玄机
文中论横画"以点代横"之法,实肇自章草遗意。检《兰亭序》"其"字长横,起笔裹锋如蚕头,收笔含蓄似篆籀,中间行笔取"屋漏痕"之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此语正道破行书横画"转锋右行"时提按的微妙平衡。

三、竖画曲直关乎气骨
颜鲁公《祭侄稿》中悬针竖多作S形律动,非笔力不逮,实为"努"法(传王羲之《笔势论》)之活用。黄庭坚《松风阁》竖画常作"战笔",表面颤涩而内里劲健,此即"锥画沙"笔意。行书竖画之妙,正在挺劲中寓婀娜,如公孙大娘舞剑器,刚柔相济。

四、撇捺开合乃见性情
米芾"形"字双撇,一取隶书"磔"法,一用章草"波"势,形成时空错位之美。赵孟頫《赤壁赋》捺画多作"反趯",实化自钟繇"外拓"笔法。行书撇捺最忌程式化,文徵明晚年作捺,常融合欧体方折与苏体丰腴,乃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趣。

结语:
行书笔法之变,本质是时空关系的重构。张怀瓘《书断》谓"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而吾辈当知,这点画之"讹"中,实蕴含"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议》)的哲学深意。建议习书者除钻研单字笔法外,更当研读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之论,于起收使转间体会气韵流转之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