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2|回復: 0

[国画欣赏] 山水画·以意造境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家山又几重

——许同印和他的山水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到魏晋时期达到了审美自觉,由于社会崇尚玄学而使得老、庄之道热爱自然的风气盛行一时,山水画在这时成熟起来。从其肇始之初就已经和文学、文化的发展纠缠在一起而密不可分。

72019bc3bcb714e42e7d529344b84d78.jpg

许同印 62×25cm,扇面〖疏林寒山〗

宋代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次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之说,即"媚者,悦也"。表明了自然山水和宇宙本体的"道"是一种愉悦的映涵关系。虽然强调的审美观照对象是自然山水,但更重要的是除了得到审美的愉悦之外,进而对宇宙本体实现"道"的把握,"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认为作画者只有具备了审美的胸怀,才能对自然山水进行观照和悟对,创作时排除一切功利和欲望干扰,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的状态,进入"卧游"之境。其后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形者融录","动变人者"的见解则强化了个人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地位。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图真"一说,"图真"的本质就是"精神",就是"得其气韵",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形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即对于不同地域地貌山水的塑造,不能以同样的笔墨来表现,应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1678176d09d810c1100b34c4563bdc48.jpg

许同印 62×25cm,扇面〖春山禅云〗

唐代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重视取法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画家主观感受的作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谓山水者,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到此,皆入妙品......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览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说明了自然和造境之间的关系。在画境营造上又认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画家的创造随四时之景境和感觉不同而变化,这就是意外之意,境外之境。

fa1426ca81ef31374fe3067aa9d741f1.jpg

许同印 49×49cm,斗方〖秋山醉〗

优秀的画家并非摄影录像式的照搬状物,而是要把表现物化为自己的意识注入自己的情感后再反映到画面上。因此不同的画家状写相同的物象,往往呈现的是具有个人面貌的意趣和境界。许同印就是一个具有这样表现意识的画家,他对于当代的生存境遇进行着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并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表述着自己对生命与存在的独特体验和洞察。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强烈感受到个人的创作理念、艺术品质和视觉探索,并由此带给观者扑面而来的灵透生动之感。

91edeec2bfa89c6ac622a98fe15d043a.jpg

许同印49×49cm,斗方〖春水人家〗

许同印的山水画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地域地貌特征,画面整体感强,用笔丰富,在雄浑厚重的自然营造中又表现了一种闲适与静谧。在同印的笔下沉厚与静谧是一种基调,这也是他处事用心平和专一的体现。画中的山峦被宁静的氛围所笼罩,他赋予了画面中每一个物象的秉性,笔触直率有力,墨色纯净隽永,这些因素特征的形成,是他在创作中真情的流露,是其发自生命根底的属性,是本真的体现。介于真实与虚幻的境界,是他对所画物象"似"的超越并对"真"的倾注,物我同在而构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超越了对物的被动表现,使其在我的画面中由我而生成,这时物我合一,物因我而"真"。同印的画表明了他对此的理解,也是他把握山水画创作的根本所在。因而有理由相信同印的"意造之境"会更入佳境。而观者将会有更多的期待和共鸣。

7bafa49d7bd261c2ff1fa68025e70406.jpg

许同印137×68cm,斗方〖家山十月红〗

时至今日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最能够直观的表现中国人审美观念,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但是也不可否认百年来的中国文化经历着冲击、改造、融合、再生的过程。传统的绘画在表现形式和审视心理上也相应的发生着转换。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撞击下,中国画呈现出以变化、融通、回归为特点的发展路径。在强调革新性、现代性与冲击力的今天,画家们面临着如何把握住传统精神来体现艺术本体在当代语境的诉求等诸多问题,许同印便身处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中,祝他继续锲而不舍,探道求真,取得更大的成就。

许同印137×68cm,斗方〖春水祥云〗

文 张喆(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425214b1ebf45c0e776c71928f127894.jpg

作者简介

许同印,邯郸市政协委员。河北省美协会员,邯郸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就职于邯郸市文联,专职画家。

评介文章及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界〗、〖中国艺术经典收藏〗、〖东方书画人物〗、〖空间·中国美术〗、〖艺术界〗、〖中国书画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中国百家书虎画虎作品集〗、学术收藏重点参考期刊〖中国美术博览〗等多家全国性刊物。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各界人士所收藏。

出版有〖许同印画集〗、〖许同印画虎艺术〗、〖迹遇太行——许同印彩墨山水画集〗。

yanqzh 發表於 2025-4-23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山水画"以意造境"之传统与许同印实践》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轫,便以"澄怀观道"为旨归。观许同印先生扇面诸作,笔墨间可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要义。《疏林寒山》以枯笔皴擦写北地苍茫,恰合荆浩"气质俱盛"之说;《春山禅云》用淡墨渲染江南空灵,暗合宗炳"山水媚道"之旨。两帧虽方寸之地,然"一墨大千,一点尘劫"(石涛语),足见画家"以意造境"之功。

考"造境"之说,实肇端于六朝美学自觉。顾恺之"迁想妙得"已开先声,至宗炳《画山水序》标举"澄怀味象",王微《叙画》主张"神明降之",皆强调主体精神对物象的超越。许氏笔下"家山又几重"之景,非实写某地某山,乃将太行雄浑与江南秀润熔铸一炉,正是郭熙所谓"历历罗列于胸中"而"夺其造化"的体现。这种"意象经营",较之宋代"图真"理论更显主观能动。

细究其笔墨语言,可见三重境界:其一"以形写神",如《疏林寒山》中斧劈皴的顿挫变化,既状北方山石之质,又传峻拔孤高之气;其二"虚实相生",《春山禅云》留白处非空非无,恰是禅宗"空故纳万境"的视觉呈现;其三"时空重构",通过"三远法"的交替运用,使观者在尺幅间体验"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卧游之趣。此正应和恽南田"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的创作状态。

今观当代山水创作,或拘泥写生而失意境,或狂怪求变而堕恶趣。许氏之作可贵处,在于恪守"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而不失古法,其扇面虽小,然"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宗炳语),这种"小中见大"的造境能力,实源自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既得荆浩"六要"之精微,又具倪瓒"逸笔草草"之洒脱,更暗含石涛"一画"论的哲学思考。

吾以为,真正的"以意造境",非主观臆造,而是如许氏这般,将千年画理内化为笔墨自觉。所谓"意",是积淀了文化记忆的审美意识;所谓"境",是物象与心象的辩证统一。此中三昧,恰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许同印先生的实践,正为当代山水画发展提供了可资镜鉴的传统活化范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