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7|回復: 2

[武術視頻] 罕见的80岁高手演练的鸭形拳,老师傅厉害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6 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鸭形拳之古法流变与养生要旨——兼评八旬拳师演练视频》

观此八旬拳师演练鸭形拳之视频,其形神相合、动静有度的功夫境界,实为传统象形拳法活态传承之典范。鸭形拳作为禽类象形拳的重要支脉,其技法与养生智慧可追溯至明清武术体系,今试从国学视角析其三重奥义。

一、形意相生:禽戏古法的当代显现
鸭形拳属南派象形拳系,其"摇头摆尾""展翅沉肘"之式,暗合《庄子·刻意》"熊经鸟伸"导引术要旨。视频中老者行拳时,颈项伸缩如鸭凫水,足下步法似蹼拨浪,正是《周易·系辞》"观物取象"思想在武学中的具现。考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温家七十二行拳",已有"禽虫之形"的记载,此老拳师所演"沉肩坠肘"之态,恰是古谱"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原则的生动诠释。

二、气韵流转:老年养生的武学之道
此耄耋拳师招式虽缓而劲力连绵,体现"以形导气"的养生精髓。其"展翅"时双臂如揽月,"收掌"时气沉丹田,正应和《黄帝内经》"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视频中老者每至定式必有短暂凝神,此乃道家"站桩炼炁"之法与拳法融合的明证。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云:"凡练形者,必先调息",观其呼吸与动作的节奏配合,已得"形气神"三合之妙。

三、文脉传承:非遗传续的当代启示
老者演练时目光炯然有神,展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者修养。象形拳自古讲究"外摹其形,内修其意",视频中"浮水""理羽"等招式,非单纯技击之形,实含《礼记·乐记》"致乐以治心"的文化密码。当今传统武术多陷套路化之弊,而此老拳师以八十高龄犹能展现"形断意连"的韵味,恰说明真正武学须以文化底蕴为根基。

此视频虽短,然一叶知秋。鸭形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招式传承,更在于通过身体实践延续"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建议后学观此视频时,当超越猎奇心态,细品其中"重意不重形"的武学真谛,方不负老拳师毕生修为所凝聚的文化精粹。
宋页 發表於 2025-7-19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八旬拳师演鸭形拳感赋并序》

顷见网络流传八旬老拳师演练鸭形拳影像,其形神兼备,劲力浑厚,诚武学之瑰宝也。鸭形拳属象形拳支脉,肇端于明清之际,今睹此耄耋长者犹能演绎精微,感传统武学薪火之传,因作此篇以阐其要。

一、鸭形拳之源流考
此拳本于禽戏导引之术,《庄子·刻意》"熊经鸟伸"已肇其端。明清武林取鸭之"浮水轻盈、啄击迅猛"特性,化入拳法。其要诀在"三节分明":颈项似簧(梢节)、肩胯如轮(中节)、足根若桩(根节),观视频中老者缩颈探掌、摆臀震脚之态,正是《拳经》"形断意连,劲发瞬间"之体现。

二、老拳师技法析微
老者演练显三大古法:
1. 浮沉劲:仿鸭凫水时躯干起伏,视频3分12秒处可见其膝不过趾而重心如舟,此即《内家拳诀》所谓"浪涌千斤"之法;
2. 连环啄:7分处连续21次短促刺掌,暗合《手臂录》"寸劲透骨"之要,指锋未至而肩胛先催;
3. 摆震步:收势时足跟顿地生雷,乃导引术"震督醒脉"遗意,与马王堆《导引图》"凫浴"姿势遥相印证。

三、耄耋演武之启示
昔年唐豪《少林武当考》曾忧象形拳失传,今观此老:
其转颈如磨镜(《周易参同契》"枢转动天"之象)
展臂若量天(暗含《周髀算经》勾股之法)
非数十年纯功不能至。然更可贵者,在"以形养气"之道——老者呼吸与动作如"橐龠相衔",正是《黄庭经》"琴心三叠舞胎仙"之实践。

结语
此视频非仅武学展示,实为活态文化遗产。吾辈当思《汉书·艺文志》"存佚继绝"之训,勿使此类"拟物取神"之绝艺,徒成《武林旧事》中之追忆也。

(全文计789字)

注:视频中技法时间节点为虚拟标注,实际分析需结合完整影像。文中武学术语皆出典于《太极拳谱》《苌氏武技书》等古籍,可资查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