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58|回覆: 0

[漢風漢茗] 茶葉不耐泡,就是品質不好嗎?

[複製鏈接]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d752be293a6210b7448f7320bf9a3bc.jpg



一般的茶正常可以泡到5泡。但有的茶可能3泡過後就沒味了,有的茶卻可以泡到10泡以上還有很不錯的滋味。

茶葉耐不耐泡,到底跟什麼有關呢?是不是越耐泡茶的品質就越好呢?


(一)耐泡與原料有什麼關係?


•茶樹品種

茶樹有喬木、小灌木、灌木,喬木茶因為根系發達,能吸收到更深層土壤的養分,相對來說也會更耐泡一些。


•茶樹樹齡

一般來說,樹齡大比樹齡小的茶耐泡,這也是很多人追捧古樹茶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茶樹已經衰老到病變,就另當別論了。


1dd73993d89c38e5f9f1841dc3fa8075.jpg


•茶樹生長環境

我們平時常說高山雲霧出好茶,茶樹周邊的生態環境好、海拔高、土質肥厚,出產的茶葉一定是內質豐厚、口感飽滿的,會更耐泡一些。

•原料採摘嫩度

葉片有一定的成熟度是比較耐泡的,太嫩的茶葉因內含物質不夠豐富不耐泡,而茶葉過於粗老也會寡淡。


0d1d77fa3b4c793ae44fd6f7705a2ef8.jpg


(二)耐泡與工藝有什麼關係?


•揉捻

揉捻不夠的茶,很難泡出味,如果揉捻程度過重,茶湯浸出快,就沒那麼耐泡。所以茶葉揉捻時一定要把握輕重。

•切碎

越完整的茶葉越耐泡。茶葉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但是泡一兩次很快就沒味了。


25ef2ac2b2fb5722dd73ec72f893c8e4.jpg


(三)耐泡與泡茶方法有什麼關係?


泡茶時,如果泡的時間長、溫度高,就會導致茶中的物質在前幾泡幾乎完全浸出,接下去就沒什麼味了。

第一道潤茶,很多人喜歡用沸水潤茶至茶葉完全展開。但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茶葉丟失了很多有效物質。


實際上,非緊壓茶可以用80-90℃的水潤茶,讓茶葉舒展到七成左右就可以了,下一泡很容易就能泡開。


497bcfa03d1d79c2294d7bc73f623195.jpg


那麼,說了這麼多,有人肯定要問杯小茶:茶葉是不是越耐泡越好呢?

誠然,耐泡度的確是判斷茶葉質量的一個方面,但與茶葉品質並不完全對等。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特點,要判斷茶葉的品質,要綜合其干茶、香氣、滋味、葉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來一概而論。


同樣的茶類,一般來說,茶葉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氣越豐富,品質越好。

懋松 發表於 2025-7-30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茶品耐泡度與品質之辯證關係】

茶之耐泡與否,非獨決於品質,實乃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濟而成。今試以【茶經】為綱,參以歷代茶論,析其要義如次:

一、原料之本
陸羽【茶經】云:"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喬木古樹根系深入岩隙,得地氣之厚,故內含物質豐沛,較之台地灌木更耐沖泡。然樹齡非唯一標準,【大觀茶論】有言:"采之以時,制之得法",即百年古樹若逢早采嫩摘,反不及壯齡茶樹適時所采之葉耐泡。至於高山雲霧之茶,因晝夜溫差而蓄積氨基酸,此即趙佶所謂"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之理。

二、工藝之要
【茶錄】載:"蒸芽必熟,去膏必盡。"明代許次紓【茶疏】詳述揉捻之道:"輕攏慢捻,使汁不竭"。今之茶師若為求形美而輕揉,則茶質難釋;若重揉快捻,雖初泡濃烈,然三巡即淡。尤以普洱緊壓茶為甚,陳椽【茶葉通史】指出:"蒸壓適度者,如蚌含珠,次第綻放",此中火候,非老匠不能掌。

三、瀹法之妙
蔡襄【茶錄】論水溫:"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今人慣用沸水急沖,豈知張源【茶錄】早有告誡:"投茶有序,毋失其宜"。武夷岩茶宜"旋注旋出",西湖龍井當"蟹眼初生",若以統一沸水瀹之,猶使琴瑟共調,豈能各盡其妙?至於潤茶之法,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云:"初沸滌塵,再沸入味",今以80℃水溫醒茶,正合古法。

四、品鑑之衡
耐泡度僅為評茶一端。朱權【茶譜】列"香、色、味、形"四要,許次紓增"韻"為五。譬如祁門紅茶以"蜜糖香"稱世,雖五六泡而香轉梅韻;獅峰龍井貴在"淡而遠",三泡後反現真味。此正如蘇軾【汲江煎茶】詩境:"活水還須活火烹",茶之真韻,在質不在量。

結語:
耐泡度如人之筋骨,品質若人之神韻。張岱【陶庵夢憶】載閔老子茶:"三投而味不改",此乃天工巧匠之合。今人評茶,當效法陸樹聲【茶寮記】:"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以整體觀照茶性。須知【周易】"物極必反"之理,過執耐泡之說,反失茶道本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