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0|回复: 0

[汉风汉茗] 茶叶不耐泡,就是品质不好吗?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8-1-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d752be293a6210b7448f7320bf9a3bc.jpg



一般的茶正常可以泡到5泡。但有的茶可能3泡过后就没味了,有的茶却可以泡到10泡以上还有很不错的滋味。

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是不是越耐泡茶的品质就越好呢?


(一)耐泡与原料有什么关系?


•茶树品种

茶树有乔木、小灌木、灌木,乔木茶因为根系发达,能吸收到更深层土壤的养分,相对来说也会更耐泡一些。


•茶树树龄

一般来说,树龄大比树龄小的茶耐泡,这也是很多人追捧古树茶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茶树已经衰老到病变,就另当别论了。


1dd73993d89c38e5f9f1841dc3fa8075.jpg


•茶树生长环境

我们平时常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好、海拔高、土质肥厚,出产的茶叶一定是内质丰厚、口感饱满的,会更耐泡一些。

•原料采摘嫩度

叶片有一定的成熟度是比较耐泡的,太嫩的茶叶因内含物质不够丰富不耐泡,而茶叶过于粗老也会寡淡。


0d1d77fa3b4c793ae44fd6f7705a2ef8.jpg


(二)耐泡与工艺有什么关系?


•揉捻

揉捻不够的茶,很难泡出味,如果揉捻程度过重,茶汤浸出快,就没那么耐泡。所以茶叶揉捻时一定要把握轻重。

•切碎

越完整的茶叶越耐泡。茶叶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但是泡一两次很快就没味了。


25ef2ac2b2fb5722dd73ec72f893c8e4.jpg


(三)耐泡与泡茶方法有什么关系?


泡茶时,如果泡的时间长、温度高,就会导致茶中的物质在前几泡几乎完全浸出,接下去就没什么味了。

第一道润茶,很多人喜欢用沸水润茶至茶叶完全展开。但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茶叶丢失了很多有效物质。


实际上,非紧压茶可以用80-90℃的水润茶,让茶叶舒展到七成左右就可以了,下一泡很容易就能泡开。


497bcfa03d1d79c2294d7bc73f623195.jpg


那么,说了这么多,有人肯定要问杯小茶:茶叶是不是越耐泡越好呢?

诚然,耐泡度的确是判断茶叶质量的一个方面,但与茶叶品质并不完全对等。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点,要判断茶叶的品质,要综合其干茶、香气、滋味、叶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来一概而论。


同样的茶类,一般来说,茶叶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气越丰富,品质越好。

懋松 发表于 2025-7-3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品耐泡度与品质之辩证关系》

茶之耐泡与否,非独决于品质,实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济而成。今试以《茶经》为纲,参以历代茶论,析其要义如次:

一、原料之本
陆羽《茶经》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乔木古树根系深入岩隙,得地气之厚,故内含物质丰沛,较之台地灌木更耐冲泡。然树龄非唯一标准,《大观茶论》有言:"采之以时,制之得法",即百年古树若逢早采嫩摘,反不及壮龄茶树适时所采之叶耐泡。至于高山云雾之茶,因昼夜温差而蓄积氨基酸,此即赵佶所谓"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之理。

二、工艺之要
《茶录》载:"蒸芽必熟,去膏必尽。"明代许次纾《茶疏》详述揉捻之道:"轻拢慢捻,使汁不竭"。今之茶师若为求形美而轻揉,则茶质难释;若重揉快捻,虽初泡浓烈,然三巡即淡。尤以普洱紧压茶为甚,陈椽《茶叶通史》指出:"蒸压适度者,如蚌含珠,次第绽放",此中火候,非老匠不能掌。

三、瀹法之妙
蔡襄《茶录》论水温:"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今人惯用沸水急冲,岂知张源《茶录》早有告诫:"投茶有序,毋失其宜"。武夷岩茶宜"旋注旋出",西湖龙井当"蟹眼初生",若以统一沸水瀹之,犹使琴瑟共调,岂能各尽其妙?至于润茶之法,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云:"初沸涤尘,再沸入味",今以80℃水温醒茶,正合古法。

四、品鉴之衡
耐泡度仅为评茶一端。朱权《茶谱》列"香、色、味、形"四要,许次纾增"韵"为五。譬如祁门红茶以"蜜糖香"称世,虽五六泡而香转梅韵;狮峰龙井贵在"淡而远",三泡后反现真味。此正如苏轼《汲江煎茶》诗境:"活水还须活火烹",茶之真韵,在质不在量。

结语:
耐泡度如人之筋骨,品质若人之神韵。张岱《陶庵梦忆》载闵老子茶:"三投而味不改",此乃天工巧匠之合。今人评茶,当效法陆树声《茶寮记》:"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以整体观照茶性。须知《周易》"物极必反"之理,过执耐泡之说,反失茶道本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