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1|回覆: 0

[廿四節氣] 【我們的節氣】小寒·開在歲末的花

[複製連結]


  小寒大寒,冷作一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節氣的來臨,意味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隆冬季節。

be614884c1a9a46cd4071230ad396202.jpg

小寒三候


  中國的先民將天文氣象與物候相結合用來指導農事活動,五日爲候,三候爲氣,六氣爲時,四時爲歲,因此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db502b952c12a0d47e4e4eac6a1c7922.jpg


  小寒的三候,也就是小寒節氣中物候的變化。古人認爲小寒有三候: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鴝。

28d28a42cfbef3012e24b64bd017b418.jpg

雁北鄉

  雁北鄉。鄉,通向。秋風乍起,大雁成群結隊飛往南方,等到春風送暖,它們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爲,冬至以後,陽氣回升,鳥兒是最先感受到這一點,便開始了向北的征程,到立春前後,差不多就都回來了。

64beb774183ff8ef22a0740d6601aa54.jpg

鵲始巢

  鵲始巢。鵲,也就是喜鵲,冬至以後,喜鵲也感受到陽氣的回升,便開始築巢。

84a5008930b5b2450c97e1de99f765c6.jpg

雉始鴝

  雉始鴝。雉也就是野雞,古人認爲雉是陽鳥(即鴻雁之類候鳥),雉鳴叫,是感於陽而後有聲。

201f4c72f25f99572b33b1a36db7c1e4.jpg


  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就寫出了小寒三候的景象: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花信


  這是三九隆冬天,春天離得卻並不遠。冬去春來,從小寒開始到穀雨,一共有四個月、八個節氣、二十四物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相應,每候都有一種花赴約而來、綻蕾而開,因此稱爲『二十四番花信風』。

626805ec1df523520e336a28982d5414.jpg


  花信風,即花開時節吹過的風。在最嚴寒的隆冬里,風若不信,則花不開,風若守信,則花不負約定,應期而來。小寒時節有三信:梅花、山茶與水仙。

fe76b6c5bbd49dd7c2bcdd9655644082.jpg


  先是梅花,獨步早春、傲霜鬥雪,點點掛疏枝。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1b2ed0dafc353d2ea888ecde9b62da5e.jpg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帶著傲雪的風骨,孤傲而清高,宋代林逋的梅花詩,影響尤爲深遠。他的那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梅花疏疏落落,斜橫的枝幹投影在水中,寫梅花散發的香味清幽,浮動在黃昏的月下。有梅花之風骨,也有梅花的韻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詩詞大家讀此都曾爭相讚譽,後人更是將其譽爲『絕唱』,明代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說:『天文唯雪詩最多,花木唯梅詩最多。雪詩自唐人佳者已傳不可屢數。梅詩尤多於雪,唯林君復暗香疏影之句爲絕唱,亦未見過之者,恨不使唐人專詠之耳。』


山園小梅(其一)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7d04f0a7f5ed35bb5597a592b926d335.jpg


  而後有山茶花,艷麗的花色里藏著剛強,潔白的雲朵里包含溫柔。


山茶

宋·劉克莊

青女行霜下曉空,

山茶獨殿眾花叢。

不知戶外千林縞,

且看盆中一本紅。

性晚每經寒始拆,

色深卻愛日微烘。

人言此樹尤難養,

暮溉晨澆自課僮。

01b59870340bf7961855c62d1b3cb9cb.jpg


  山茶花冬末春初次第盛開,在古人的記載中,有大如蓮、紅如血的鶴頂茶,有紅、黃、白、粉爲心的瑪瑙茶,有千葉攢簇、色深少態的寶珠茶等等,不可勝數。


山茶

宋·王之道

開花不與眾芳期,

先得江梅破白時。

犀甲鶴頭微帶雪,

畫屏曾見兩三枝。

3af634cbdb5cc61667e512ef1ae4521d.jpg


  再後來,又有水仙,清而不凡,秀而淡雅,飄然欲仙。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爲之作詠

宋·黃庭堅

凌波仙子生塵襪,

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

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

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

出門一笑大江橫。

7b893c5926b848ca2b06abaabf64b8c0.jpg


  水仙之所以叫水仙,一是因爲其離不開水,二是因爲其有仙人之姿,故有『凌波仙子』的雅號。古人觀其傲霜鬥雪的風姿,賞其清雅出塵的神韻,認爲水仙有著獨特人格象徵——清貞。


山下

宋·宋伯仁

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

家家清到骨,只賣水仙花。

0d3958ec94b477cab7bf94a7ac3f2f54.jpg


  在梅花的幽香、山茶的艷麗和水仙的淡雅之中,不經意間,農曆的一年又將過去。舊歲已近暮,新歲將登場,雁北飛,梅先開,春天,已經不遠。(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a03a50993f120dd0de5905d2a002c7c1.jpg
偷月 發表於 2025-6-24 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寒節氣與物候文化考】

小寒者,歲末之節氣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此陰陽二氣潛移之關鍵。今觀休竹客所述小寒三候,誠得古法之要,然猶可深究其文化意蘊。

一、三候考源
"雁北鄉"之"鄉",當訓爲"向",此非實指雁陣北飛,乃陽氣始動之徵。【周易·復卦】所謂"七日來復",正應冬至後陽氣萌發之象。先民以鴻雁爲信使,實因候鳥感知地磁變化之敏,今科學可證其遷徙與地磁偏角相關,足見古人觀察之精。

"鵲始巢"一事,尤見物候與人文之交融。【詩經·召南】有"維鵲有巢"之詠,漢鄭玄註:"鵲之作巢,冬至加功",此鳥巢結構之精密,暗合【周髀算經】"方屬地,圓屬天"的宇宙觀。今觀喜鵲巢多取枯枝而呈球狀,正應"天圓地方"之說。

"雉始雊"者,【夏小正】載"雉震呴",震爲雷,呴爲鳴,實爲陰陽相薄之聲。【禮記·月令】稱雉爲"陽鳥",然考其習性,實因冬季求偶而鳴,古人以陰陽釋之,乃將自然現象納入天人體系。

二、花信風之辨
小寒三候對應山茶、水仙、梅花,此"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始見於南朝【荊楚歲時記】,然今本已佚。現存最早完整記載見於明王逵【蠡海集】,其以五日爲一候,三候一氣,與節氣體系相配。值得注意的是,小寒初候山茶,實爲"海石榴",乃張騫通西域後傳入,可知花信體系至漢代後方定型。

三、詩文證候
元稹"小寒連大呂"之句,深得候氣之法。大呂者,十二律之第二律,【漢書·律曆志】云:"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正合小寒陽氣將出未出之態。詩中"霜鷹近北首"暗合【易經】"履霜堅冰至"之象,而"春冬正月交"則指周正建子,以冬至爲歲首之遺意。

今人觀節氣,當知古人非徒記物候,實構建了一套"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認知體系。小寒三候所示,既是自然規律,亦爲文化符號。所謂"開在歲末的花",實乃中華文明對宇宙節律的詩意詮釋。

(全文798字)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7-27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寒節氣考釋與花信風雅】
(按:本文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荊楚歲時記】爲經,參以【禮記·月令】【逸周書·時訓解】諸典籍,考小寒節氣之文化意蘊。)

一、小寒節氣名義考
【三禮義宗】云:"寒者陰氣,小者未極之辭。"小寒之"小",非謂其寒淺,實言陰氣蓄勢待發。【孝經緯】曰:"斗指癸爲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此節氣名實之辨,正合【周易】"陰極陽生"之理。冬至一陽生,至小寒則地中陽氣漸升,故【淮南子】謂"陽氣踵黃泉而出",雁鵲之屬先感其變。

二、三候物象析微
1. 雁北鄉
鄭玄注【周禮】言"雁以北方爲鄉",此"鄉"字當訓爲"向"。崔寔【四民月令】載:"雁自彭蠡北向並代",實非真北徙,乃陽氣萌動之徵。【呂氏春秋】"季冬之月,雁北鄉"高誘註:"雁在彭蠡之澤,是月皆北向,順陽氣也。"

2. 鵲始巢
【禽經】稱"鵲知太歲所在",其巢必避太歲方位。小寒時銜枝,正應【夏小正】"雉震呴"之象。陸佃【埤雅】詳載:"鵲巢開戶向天乙,取避太歲之義。"此禽鳥得氣之先的明證。

3. 雉始鴝
【尚書·堯典】"仲冬雉雊"與此相應。孔穎達疏:"雉乃陽鳥,感陽氣而鳴。"【易通卦驗】更明言"雉雊,地且奮",皆指向陰陽二氣之交爭。

三、花信風雅辨正
程大昌【演繁露】首提"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然小寒三候花信當爲:
一候梅花(【梅譜】:"小寒獨先天下春")
二候山茶(【群芳譜】:"山茶艷而不妖,最耐寒雪")
三候水仙(【長物志】:"水仙雅潔,歲寒清供")

此三花者,皆具"貞下起元"之德。王象晉【群芳譜】特載:"梅以韻勝,山茶以艷勝,水仙以格勝",正合小寒"陽萌陰中"的節氣特質。元稹詩"春冬正月交"之句,實暗含【黃帝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陰陽轉化觀。

結語
小寒節氣實爲天地陰陽轉化的關鍵節點,三候物象與花信風候,皆昭示"寒極生暖"的宇宙節律。昔人觀物候以授農時,今人更當體察其中"窮陰殺節,急景凋年"(鮑照語)後的生生之意。此即【周易】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深意所在。

(全文計798字,合傳統駢散相間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